送滕庶子致仕归江南

朱庆馀 〔唐朝〕

常怀独往意,此日去朝簪。

丹诏荣归骑,清风满故林。

诸侯新起敬,遗老重相寻。

在处饶山水,堪行慰所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直怀有独自归隐的心意,今日终于卸下了官帽。

带着朝廷的诏令荣耀地骑马归去,清风吹拂着故乡的树林。

各地诸侯对他重新产生敬意,家乡的老前辈们也纷纷前来探望。

所到之处多有秀美的山水,可以借此行走游览来慰藉内心。

1.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为“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2. 朝簪:古代官员的冠饰,常用以指代官员身份或官职,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示仕途。

3. 丹诏:古代皇帝用朱笔书写的诏书,是皇权的象征,用于传达重要命令或封赏。

4. 朱庆馀:唐代诗人,以五言律诗见长,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风格清新自然。

  • 滕庶子:指诗中被送的人,庶子是古代官名。
  • 致仕:指官员退休。
  • 独往意:指归隐独处的心意。
  • 朝簪:古代官员戴的帽子,这里代指官职。
  • 丹诏:皇帝的诏书,因用丹砂书写,故称。
  • 荣归:光荣地回归家乡。
  • 故林:故乡。
  • 诸侯:这里指地方长官。
  • 遗老:指家乡的老前辈。
  • 在处:所到之处。
  • :多,丰富。
  • :可以,能够。

《送滕庶子致仕归江南》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太多伤感之情,反而充满了对友人荣归故里的喜悦与祝福。首联“常怀独往意,此日去朝簪”,既写出了滕庶子归隐的心愿终于实现,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的淡泊。颔联“丹诏荣归骑,清风满故林”,通过“丹诏”体现朝廷对其的认可,“清风”则象征着他清廉的品格,回归故乡时清风相伴,意境优美。颈联“诸侯新起敬,遗老重相寻”,从他人的反应入手,展现了滕庶子在为官期间积累的声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尾联“在处饶山水,堪行慰所心”,将视角转向江南的自然风光,说明回归故乡后,美丽的山水能让他的心灵得到慰藉,过上惬意的生活。整体而言,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准,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全面展现了滕庶子致仕归乡这一事件,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全诗围绕滕庶子致仕归乡展开,首联点明滕庶子早有归隐之意,今日终得遂愿,卸下官职,表达出一种洒脱之感。颔联描绘其荣归故里的场景,皇帝的诏书彰显荣耀,清风满林则烘托出轻松惬意的氛围。颈联写其归乡后受到诸侯的敬重和遗老的探望,从侧面体现出滕庶子的声望与人品。尾联以江南多山水,足以慰藉心灵作结,既赞美了江南的美景,也表达了对滕庶子归乡后能安享生活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的美好期许融入其中。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朱庆馀为送别滕庶子退休回归江南故乡而作。当时滕庶子结束仕途,荣归故里,朱庆馀作此诗以表达送别之情,既赞美了滕庶子的品格,也描绘了他归乡后的情景。

作者信息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