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秀才

朱庆馀 〔唐朝〕

清貌不识睡,见来尝苦吟。

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

与鹤期前岛,随僧过远林。

相于竟何事,无语与知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清秀的面容仿佛不知疲倦,每次相见总是在苦苦吟诗。

在风尘仆仆中踏上回乡省亲之路,把对家的思念寄托在江海之间。

曾与仙鹤相约在前岛,也曾跟随僧人走过遥远的树林。

彼此相处究竟为了什么事?只能对知音默默无语。

1.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擅长五言律诗。

2. 秀才,古代对士人的通称,在唐代科举制度中,秀才曾是科目之一,后来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

3.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律诗的范畴,其特点是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需要对仗。

4. 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对友人的情感融入到对其言行、经历的描绘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马秀才:指诗人的友人,秀才是古代对士人的称呼。
  • 清貌:清秀的容貌。
  • 不识睡:仿佛不知道睡觉,形容勤奋刻苦。
  • 苦吟:刻苦吟诗,反复推敲字句。
  • 风尘: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
  • 归省:回乡探望父母或亲人。
  • 寄家心:把对家的思念寄托在某处。
  • :约定。
  • 前岛:前面的岛屿。
  • 相于:相处,相交往。
  • 知音: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送马秀才》,它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朱庆馀通过对友人马秀才的多方面描写,表达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首联从友人的外貌和行为入手,“清貌不识睡,见来尝苦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好学、专注于吟诗的士人形象,这是对友人的初步印象,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颔联“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点明了友人此时正处于回乡省亲的途中,“风尘”二字写出了旅途的艰辛,而“江海寄家心”则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让我们感受到友人对家的深深眷恋。

颈联“与鹤期前岛,随僧过远林”,这两句描绘了友人的生活片段,与仙鹤相约、随僧人同行,这些场景都充满了清雅脱俗的气息,进一步塑造了友人不慕世俗、性情高洁的形象。

最后尾联“相于竟何事,无语与知音”,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之处。诗人自问与友人相处究竟做了些什么,答案是“无语”,但这“无语”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与知音之间心灵相通,无需言语便能理解彼此,这种深厚的情谊在离别之时更显珍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形象的细致刻画和相处情景的生动描绘,将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赞赏以及彼此间的深厚情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这首诗通过对马秀才的形象刻画和相处情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友人的品格与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联“清貌不识睡,见来尝苦吟”,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马秀才清秀的容貌和刻苦吟诗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他对诗歌的执着。颔联“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既点出友人回乡省亲的背景,又通过“江海寄家心”表达了其对家的深切思念,意境悠远。颈联“与鹤期前岛,随僧过远林”,描绘出友人与仙鹤相约、随僧人漫步的情景,烘托出其清雅脱俗的气质。尾联“相于竟何事,无语与知音”,以问句起笔,又以“无语”作结,将与知音相处时无需过多言语便能心意相通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出深厚的友情。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以五言律诗见长。此诗是他为送别友人马秀才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马秀才应是一位喜爱吟诗、性情清雅之人,当时可能正准备回乡省亲。诗人通过描绘与马秀才相处的点滴以及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情谊。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年份和更详细的背景已难以考证,但可以推测这是诗人在与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的作品。

作者信息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