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阆州妓人归老

未知 〔唐朝〕

竹翠婵娟草径幽,佳人归老傍汀洲。

玉蟾露冷梁尘暗, 金凤花开云鬓秋。

十亩稻香新绿野,一声歌断旧青楼。

芭蕉半卷西池雨,日暮门前双白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翠绿的竹子姿态美好,长满青草的小路幽静深邃,美丽的女子回归故里,在水中小洲旁度过晚年。

月光清冷,露水凝结,屋梁上的灰尘昏暗不明;金凤花开得正盛,而美人的鬓发已如秋霜般斑白。

十亩良田飘来稻谷的清香,一片崭新的绿色田野映入眼帘;一声歌声断绝,告别了昔日的青楼生活。

西池边的芭蕉叶在雨中半卷着,傍晚时分,门前有两只白鸥栖息。

1. 唐代妓人文化:唐代的妓人不仅是歌舞表演者,很多还精通诗文、书画,是当时文人雅士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

2. 诗歌意象:诗中运用了“玉蟾”“金凤花”“芭蕉”“白鸥”等意象,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有特定含义,如“玉蟾”代指月亮,“白鸥”常象征闲适、自由的生活。

3. 对仗:这首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玉蟾露冷”对“金凤花开”,“梁尘暗”对“云鬓秋”,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阆州:古地名,在今四川省阆中市。
  • 妓人:指从事歌舞表演的女子。
  • 归老:退休养老,这里指回归故里度过晚年。
  • 婵娟: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竹子姿态优美。
  •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 玉蟾: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玉蟾代指月亮。
  • 梁尘暗:屋梁上的灰尘昏暗,形容环境冷清。
  • 金凤花:一种花卉,花色鲜艳。
  • 云鬓:形容女子浓密柔美的头发。
  • 青楼:旧时指歌舞妓院。

《送阆州妓人归老》是一首描绘妓人晚年生活的唐诗。全诗围绕“归老”二字展开,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从青楼生活到田园生活的转变。

开篇先描绘了归老之地的清幽环境,为佳人的晚年生活奠定了宁静的基调。接着,通过月亮、露水、花朵等意象,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冷,又暗示了佳人的年华已老。随后,明确对比了新的田园生活和过去的青楼生涯,凸显了生活的转变。最后,以雨中芭蕉和门前白鸥的宁静画面收尾,让我们感受到佳人归老后的平和与安逸。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妓人过往生活的感慨,也流露出对其晚年能过上安稳生活的些许欣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阆州妓人归老后的生活情景,充满了恬淡而略带感伤的氛围。

首联“竹翠婵娟草径幽,佳人归老傍汀洲”,以清幽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佳人归老后的宁静生活,“竹翠”“草径幽”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田园氛围。

颔联“玉蟾露冷梁尘暗,金凤花开云鬓秋”,通过“玉蟾”“露冷”“梁尘暗”等意象渲染出清冷的氛围,与“金凤花开”的明艳形成对比,而“云鬓秋”则点出佳人年华已逝,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十亩稻香新绿野,一声歌断旧青楼”,将“新绿野”的田园生活与“旧青楼”的过往生涯相对比,“一声歌断”标志着过去生活的结束,“十亩稻香”则展现了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尾联“芭蕉半卷西池雨,日暮门前双白鸥”,以雨中芭蕉和日暮白鸥的意象作结,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进一步烘托出佳人归老后平和安逸的生活状态,余味悠长。

由于作者未知,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应当是诗人送别一位阆州的妓人回归故里养老时所作。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妓人这一群体在当时的社交和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她们往往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当这些妓人年华老去,便会面临归宿问题,此诗便是描绘了这样一位妓人结束青楼生涯,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其遭遇的感慨。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