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拙幸便荒僻地,纵闻猿鸟亦何愁。
偶因药酒欺梅雨, 却著寒衣过麦秋。
岁计有馀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
世人若便无知己,应向此溪成白头。
慵拙幸便荒僻地,纵闻猿鸟亦何愁。
偶因药酒欺梅雨, 却著寒衣过麦秋。
岁计有馀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
世人若便无知己,应向此溪成白头。
我慵懒笨拙,幸好能安处于这荒僻之地,纵然听到猿啼鸟鸣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偶尔因为喝了药酒,仿佛能抵御梅雨的湿寒,却又穿着厚衣服度过麦秋时节。
一年的生计有富余,还能增添些橡实(作为储备),一生的光阴有一半是在渔舟上度过的。
世上的人如果没有知己,就应该在这溪水边直到白头。
1.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多为近体,尤善五律,诗风清新细腻。
2. 镜湖:位于今浙江绍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古代许多文人曾在此隐居或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诗作。
3. 梅雨:指初夏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至日本南部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
4. 麦秋:古时对农历四月的称呼,因此时麦子成熟,故曰麦秋,“秋”在这里指谷物成熟。
5. 隐逸文化:中国古代文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指文人不愿仕宦,选择隐居山林、田园等地,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首诗便是隐逸文化的体现之一。
《镜湖西岛言事》是一首展现诗人隐居生活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身处镜湖西岛这一荒僻之地,却过得安然自得。
首联告诉我们,诗人虽自谦“慵拙”,但很庆幸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周围的猿鸟之声不仅不会带来烦恼,反而更显环境的清幽。这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环境的满意。
颔联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隐居生活的真实。梅雨时节湿冷,诗人靠药酒来抵御;到了麦秋,天气尚凉,还需穿着寒衣,这些细节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岛上的生活场景。
颈联则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状态,生计有余,还能储备橡实,而且一半的时间都在渔舟上,可见他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与自然相融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他感到惬意。
最后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生活发出感慨,认为如果没有知己,在这样的溪边终老也是很好的选择,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首联“慵拙幸便荒僻地,纵闻猿鸟亦何愁”,以自谦的“慵拙”开篇,点出自己有幸能在荒僻之地安身,即便有猿鸟啼鸣也不觉得忧愁,奠定了全诗闲适的基调。
颔联“偶因药酒欺梅雨,却著寒衣过麦秋”,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如喝药酒抵御梅雨、穿寒衣度过麦秋,生动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日常,充满了生活气息。
颈联“岁计有馀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写出了作者生活的自给自足,一年的生计有富余,且一半时间在渔舟上度过,体现了他对这种恬淡生活的享受。
尾联“世人若便无知己,应向此溪成白头”,则由个人生活生发感慨,认为若世上没有知己,在此溪边终老也是不错的选择,进一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致。从诗中所描绘的“荒僻地”“渔舟”“溪”等意象来看,此诗可能创作于他隐居镜湖西岛期间。当时作者或许厌倦了官场的纷扰,选择来到这偏僻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这种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