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亭留恨为伤杯,未得醒醒看便回。
却想醉游如梦见,直疑元本不曾来。
在岘亭留下遗憾是因为酒醉未醒,未能清醒地观赏便匆匆归去。 回想醉中游赏仿佛梦境一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曾到过那里。
1. 岘山文化:与羊祜、杜预等历史人物相关的重要文化地标 2. 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借景抒情,虚实相生 3. 叠词运用:"醒醒"增强语言表现力 4. 虚实手法:醉与醒、真与幻的对比 5. 唐代酒文化:文人借酒抒怀的传统
这首诗通过记述一次酒醉游岘亭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特殊感受。前两句写实,交代因醉酒未能细赏风景的遗憾;后两句转入虚写,将醉游比作梦境,甚至怀疑是否真实存在。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表现了醉酒后的特殊心理状态,又暗含对历史真实性的哲学思考。诗人选取"岘亭"这一充满历史内涵的地点,使个人的醉游体验与厚重的历史记忆产生共鸣,拓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全诗以醉酒后的朦胧感受为主线,通过"未得醒醒看便回"与"直疑元本不曾来"的虚实对比,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诗人巧妙地借酒醉状态暗喻对历史遗迹的模糊感知,既表达了对羊祜等历史人物的追思,又透露出人生如梦的哲理思考。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点。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雍陶游历襄阳岘山时。岘山因西晋名将羊祜而闻名,羊祜镇守襄阳时常登岘山,死后百姓立碑纪念,见碑者多流泪,故称"堕泪碑"。诗人借酒醉游岘亭的朦胧体验,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