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
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
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
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
春天的山岭上,柳树成荫,鸟儿刚刚开始鸣叫,温暖的春色和浓重的烟雾在深处使人迷惑。
(这景致)仿佛在怨恨来来往往的行人看不见,溪水声呜咽着流出开满鲜花的溪谷。
1. 唐代山水诗:此诗属于唐代山水诗的范畴,唐代山水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常融入诗人的情感。
2. 拟人手法:诗中“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溪水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景物更具感染力。
3. 驿站文化:洛源驿是古代的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在交通和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4. 诗歌的“戏题”:“戏题”体现了诗人创作时轻松随意的心态,这类诗作往往更贴近生活,情感表达自然真切。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雍陶在洛源驿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开篇两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日山岭图,柳树的绿荫、鸟儿的新啼,还有那温暖的春色与浓重的烟雾,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又略带朦胧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接着看后两句,这里诗人的笔法很巧妙,把溪水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说它好像在怨恨往来的行人看不到这美丽的景色,水声呜咽着流出花溪。这不仅让溪水有了灵性,也表达出诗人对这处美景的喜爱和珍惜,觉得这样的美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从诗歌的创作来看,“戏题”二字告诉我们诗人是随性而作,但正是这种随性,让诗歌更显自然真挚。同时,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是我们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通过赋予景物人的情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让我们更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另外,结合当时的驿站文化,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何会在此处有感而发。驿站作为行人往来之地,诗人在这里看到美景,想到过往行人可能未曾留意,于是便将这份感触融入诗中,留下了这篇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洛源驿周围春日的美丽景色,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前两句“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春日山岭的生机与朦胧之美。柳树成荫,鸟儿初啼,温暖的春色与浓重的雾气交织,营造出一种迷离而静谧的氛围。
后两句“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更是神来之笔,诗人将溪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仿佛溪水在为往来的行人不能欣赏到这美景而怨恨,水声呜咽,似在低泣,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灵动的情感,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美景不被人赏识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巧妙结合,耐人寻味。
雍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羁旅情怀。《洛源驿戏题》当作于诗人途经洛源驿时,看到当地春日美景,有感而发,随手题写而成。洛源驿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驿站,是行人往来停歇之地,诗人在此处触景生情,将眼前的自然风光赋予情感,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