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源驿戏题

雍陶 〔唐朝〕

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

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春天的山岭上,柳树成荫,鸟儿刚刚开始鸣叫,温暖的春色和浓重的烟雾在深处使人迷惑。

(这景致)仿佛在怨恨来来往往的行人看不见,溪水声呜咽着流出开满鲜花的溪谷。

1. 唐代山水诗:此诗属于唐代山水诗的范畴,唐代山水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常融入诗人的情感。

2. 拟人手法:诗中“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溪水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景物更具感染力。

3. 驿站文化:洛源驿是古代的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在交通和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4. 诗歌的“戏题”:“戏题”体现了诗人创作时轻松随意的心态,这类诗作往往更贴近生活,情感表达自然真切。

  • 洛源驿:驿站名称,位于洛水源头附近。
  • 戏题:随意题写,带有游戏、消遣的意味。
  • 柳阴:柳树的树荫。
  • 春岭:春天的山岭。
  • 新啼:刚刚开始鸣叫。
  • 暖色:指春天温暖的景色。
  • 浓烟:指山间浓重的雾气。
  • :使人迷惑,看不清。
  • 如恨:好像在怨恨。
  • 往来人:来来往往的行人。
  • 呦咽:形容水声像人哭泣一样低沉断续。
  • 花溪:开满鲜花的溪流。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雍陶在洛源驿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开篇两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日山岭图,柳树的绿荫、鸟儿的新啼,还有那温暖的春色与浓重的烟雾,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又略带朦胧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接着看后两句,这里诗人的笔法很巧妙,把溪水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说它好像在怨恨往来的行人看不到这美丽的景色,水声呜咽着流出花溪。这不仅让溪水有了灵性,也表达出诗人对这处美景的喜爱和珍惜,觉得这样的美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从诗歌的创作来看,“戏题”二字告诉我们诗人是随性而作,但正是这种随性,让诗歌更显自然真挚。同时,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是我们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通过赋予景物人的情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让我们更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另外,结合当时的驿站文化,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何会在此处有感而发。驿站作为行人往来之地,诗人在这里看到美景,想到过往行人可能未曾留意,于是便将这份感触融入诗中,留下了这篇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洛源驿周围春日的美丽景色,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前两句“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春日山岭的生机与朦胧之美。柳树成荫,鸟儿初啼,温暖的春色与浓重的雾气交织,营造出一种迷离而静谧的氛围。

后两句“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更是神来之笔,诗人将溪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仿佛溪水在为往来的行人不能欣赏到这美景而怨恨,水声呜咽,似在低泣,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灵动的情感,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美景不被人赏识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巧妙结合,耐人寻味。

雍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羁旅情怀。《洛源驿戏题》当作于诗人途经洛源驿时,看到当地春日美景,有感而发,随手题写而成。洛源驿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驿站,是行人往来停歇之地,诗人在此处触景生情,将眼前的自然风光赋予情感,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雍陶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古诗数量:135名句数量: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