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归襄阳旧居

雍陶 〔唐朝〕

襄阳耆旧别来稀,此去何人共掩扉。

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襄阳的老朋友们离别后已所剩无几,这次你回去后,又有谁能和你一起关上门扉(共度时光)呢?

只有那白铜鞮上的明月,会在水楼幽静的地方静静等待着你归来。

1. 雍陶:唐代诗人,字国钧,成都人,其诗多写山水、送别,风格清新自然。

2.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主要表达诗人与友人、亲人分别时的情感,如不舍、牵挂、祝福等。常见意象有杨柳、明月、长亭等。

3. 白铜鞮: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既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是一种乐曲名,此处结合诗歌语境,指襄阳的一处地方。

4. 借景抒情: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明月和水楼等待友人归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盼之情。

  • 襄阳:地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是唐代的重要城市。
  • 耆旧:指年老的亲戚故旧,这里指老朋友、老相识。
  • 别来稀:分别以来,(老朋友)变得稀少了。
  • 此去:这次离去(指友人返回襄阳)。
  • 共掩扉:一起关门,这里指一同生活、相处。
  • 白铜鞮:襄阳的一处地名或乐曲名,这里指襄阳的某个特定地方,可能是一处著名的景点或友人故居附近的地方。
  • 水楼:建在水边的楼阁。
  • 闲处:幽静的地方。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雍陶的《送客归襄阳旧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在友人返回襄阳旧居时所作,体现了古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从诗句来看,前两句“襄阳耆旧别来稀,此去何人共掩扉”,诗人先是感慨襄阳的老朋友已经不多了,然后担忧友人回去后没有相伴的人,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里的问句是不是让情感更强烈了呢?

再看后两句“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这两句就很有画面感了。诗人没有说自己会想念友人,而是说那里的明月和水楼会等待友人,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景物来寄托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种手法能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刻。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能了解到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以及借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妙处。希望大家课后能多积累这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这首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句“襄阳耆旧别来稀”,通过写襄阳老朋友稀少,既点出了友人归乡后面临的境况,也暗含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略带伤感的基调。

第二句“此去何人共掩扉”,以问句的形式,进一步抒发了对友人孤独处境的担忧,情感细腻,将送别者的牵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唯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则笔锋一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意境。明月和水楼成为了等待友人归来的象征,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情感不至于过于低沉,反而增添了一丝希望和慰藉。诗人不直接说自己等待友人,而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含蓄而富有韵味。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将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关切以及对重逢的期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雍陶是唐代诗人,其诗歌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送别之情。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返回襄阳旧居所作。从诗中内容推测,当时友人即将回到久别的襄阳故居,而襄阳的旧友已经不多,诗人由此感慨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与祝福。唐代交通不便,友人分别后相见不易,送别诗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作者信息
雍陶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古诗数量:135名句数量: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