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四韵

杜牧 〔唐朝〕

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

紫绶公卿今放旷, 白头郎吏尚留连。

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

欲与明公操履杖,愿闻休去是何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高飞的鸿雁不降落并非没有缘由,塞翁的马归来也纯属偶然。

身系紫色绶带的公卿如今放达闲适,满头白发的小吏却还在留恋官场。

舍弃了终南山下的清泉洞穴,在阳羡的溪水中买下了钓鱼的船。

想要为您手持拐杖陪您漫步,希望能听闻您辞官归隐是在何年。

1. 典故运用:诗中“冥鸿”“塞马”均为典故,“冥鸿”出自《扬子法言》,常喻指避世隐居之人;“塞马”出自《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马”,体现了祸福相依、世事无常的哲理。

2. 对仗:颔联“紫绶公卿今放旷,白头郎吏尚留连”和颈联“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均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唐代归隐文化:唐代许多文人在仕途不顺或对官场厌倦时,会选择归隐田园或寄情山水,阳羡、终南山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归隐之地,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的这种归隐文化。

4.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对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 冥鸿:高飞的鸿雁,常用来比喻避世隐居的人。
  • 塞马:出自“塞翁失马”的典故,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 紫绶:紫色的印绶,古代高官所佩,这里代指高官。
  • 公卿:指高级官员。
  • 放旷:放达闲适,不拘世俗。
  • 白头郎吏:指年老的小官吏,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指。
  • 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 终南山:位于今陕西西安附近,是古代文人常隐居的地方。
  • 阳羡:古地名,在今江苏宜兴一带,以风景优美著称。
  • 明公:对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这里指李侍郎。
  • 操履杖:手持拐杖,这里指陪伴行走。
  • 休去:指辞官归隐。

杜牧的这首诗围绕着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开。开篇用“冥鸿不下”和“塞马归来”两个典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基调。“冥鸿不下”暗示了像李侍郎这样的人选择归隐是有其深意的,而“塞马归来”则体现了人生境遇的不确定性。

颔联通过对比,将“紫绶公卿”的放旷与“白头郎吏”的留连进行对照,这里的“白头郎吏”很可能是诗人自指,表达了自己虽然职位不高,却仍在官场留恋的状态,与李侍郎的洒脱形成对比,流露出一丝无奈。

颈联具体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画面,“终南山下抛泉洞”说明放弃了之前可能的隐居之地,“阳羡溪中买钓船”则点明了在阳羡购置产业,准备归隐的行动,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具体向往。

尾联直接向李侍郎表达心意,想要陪伴其左右,并询问归隐的时间,将对归隐的期盼直接抒发出来。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从对世事的感慨,到对他人归隐的羡慕,再到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具体向往和期盼,情感真挚而细腻,同时运用典故和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文人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心境。

这首诗开篇以“冥鸿不下”“塞马归来”两个典故起兴,既点明了世事变幻无常,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颔联通过对比“紫绶公卿”的放旷与“白头郎吏”的留连,形成鲜明反差,既可能是对李侍郎摆脱官场束缚的赞赏,也可能暗含着自己未能如愿归隐的无奈。颈联具体描绘了归隐的生活场景,“抛泉洞”“买钓船”的动作,展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尾联直接表达了希望陪伴李侍郎、并想知道其归隐时间的愿望,情感真挚,将对归隐生活的期盼推向高潮。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典故和对比的运用,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其一生仕途起伏,对官场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阳羡(今江苏宜兴)是当时著名的风景胜地,许多文人雅士都在此有田产或隐居。诗题中提到李侍郎在阳羡有泉石之胜,杜牧自己也在阳羡有少量产业,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与李侍郎交往过程中,触景生情所作。当时杜牧可能已对官场生活有所厌倦,向往归隐田园的闲适生活,诗中流露出对李侍郎放旷生活的羡慕以及自己对归隐的期盼。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