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夜饮

杜牧 〔唐朝〕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一样多病,偶然借酒寻求一丝欢畅,客居他乡的衣袖上沾满寒霜,与烛火的托盘相伴。

台阶下的积雪如同堆堆梨花,明年又会是谁在这里凭栏远眺呢?

1. 典故运用:诗中“淮阳多病”运用了汉代汲黯的典故,属于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2. 意象:诗中的“霜”“烛盘”“雪”等意象,营造了寒冷、孤寂的氛围,象征着诗人的愁苦心境。

3. 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描写雪景,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感慨,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4. 晚唐诗歌特点:此诗体现了晚唐诗歌注重抒情、意境朦胧、含蓄蕴藉的特点。

  •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的典故,汲黯因刚直敢言,被贬为淮阳太守,常称病,这里作者以汲黯自比,暗示自己仕途不顺、心情郁结。
  • 偶求欢:偶然借饮酒寻求欢乐,“欢”这里指饮酒。
  • 客袖侵霜:客居他乡的衣袖被寒霜侵袭,表现出客居的孤寂与寒冷。
  • 烛盘:烛台,这里指烛火。
  • 砌下:台阶下。
  • 梨花一堆雪: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与堆积的形态。
  • 凭阑干:靠着栏杆,指登高远望。

《初冬夜饮》是杜牧的一首抒情小诗,通过描写初冬夜晚饮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开篇诗人以“淮阳多病”自比,既写出了自己身体的不适,更暗示了仕途的不顺和内心的愁苦,于是“偶求欢”,借饮酒来排遣。接着“客袖侵霜与烛盘”一句,将视角转向外部环境,客居他乡的寒冷、孤独与眼前的烛火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孤寂。

后两句视角转向室外,台阶下的积雪如梨花般洁白,这美丽的景象却无法带来喜悦,反而引发了诗人的感慨:“明年谁此凭阑干”。这句问句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将诗人的愁绪推向高潮。

学习这首诗,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运用典故和意象来表达情感,以及以景结情手法的妙处,从而感受晚唐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句“淮阳多病偶求欢”,借典故点明自己的处境和借酒消愁的缘由,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客袖侵霜与烛盘”描绘了客居他乡的凄凉景象,“侵霜”既写天气寒冷,又暗示心境的悲凉,与烛盘相伴,更显孤独。

后两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以景结情,将台阶下的积雪比作梨花,美丽却带着寒意,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最后一句以问句收尾,感慨时光易逝,人事难料,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命运的慨叹,余味悠长。

全诗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语言凝练,将诗人的孤寂、愁绪与初冬的夜景完美结合,展现了杜牧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外放。此诗可能作于他客居他乡的一个初冬夜晚,当时他心情郁闷,借酒消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