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唐朝〕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青山在远方隐隐约约,江水迢迢流向天边。江南的秋天快要结束了,但草木还没有凋谢。

1.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 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是唐诗中常见的体裁,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3.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江南秋景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隐隐:形容山不清晰、模糊的样子。
  • 迢迢:形容江水遥远、绵长的样子。
  • 秋尽:秋天快要结束。
  • 凋:凋谢、枯萎。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的经典诗作之一。开篇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视觉角度入手,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独特风貌。“隐隐”和“迢迢”两个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生动地展现了山水的悠远与朦胧。

在深秋时节,北方草木多已凋零,而江南却仍是草色青翠,这种对比突出了江南气候的温润,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江南秋景的赞叹。同时,这两句诗也为下文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做了铺垫,诗人看到如此美景,自然会联想到在扬州的时光和友人,将景物与情感巧妙融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份淡淡的牵挂。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以远景起笔,描绘出江南山水的朦胧与悠远,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秋尽江南草未凋”则点出时节,在北方已是秋寒萧瑟之时,江南却草木依旧葱茏,展现出江南独特的秋日景致,暗含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两句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秋景图,景中含情,流露出对扬州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韩绰判官的思念之作。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与韩绰交好,离开后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扬州风光和友人的怀念。当时扬州是繁华的都市,风景秀丽,诗人借此诗勾勒出江南秋景,寄托牵挂之情。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