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洞里无端别,又拂尘衣欲卧云。
看著挂冠迷处所,北山萝月在移文。
三清洞里无端别,又拂尘衣欲卧云。
看著挂冠迷处所,北山萝月在移文。
在三清洞里无缘无故地分别,你又拂去衣上的尘土,想要归隐山林,与云同卧。
看着你辞官归隐,我竟有些迷茫不知身在何处,北山上的藤萝月色,都仿佛在传达着归隐的文书。
1.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 “挂冠”是中国古代表示辞官的常用说法,源于《后汉书·逢萌传》,后成为文人归隐的象征。
3. 诗中的“三清”是道教术语,指玉清、上清、太清,为道教最高神所居之境,常被用于诗歌中代指仙境或隐者居所。
4.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隐逸思想在文人中较为盛行,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常有对归隐生活的描绘和向往。
5. “移文”作为一种文体,多用于责斥、劝喻,在本诗中则被赋予了清幽的意境,指自然景物仿佛在传递归隐的意旨,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
《送故人归山》是杜牧送别友人归隐的诗作。我们先从字词入手,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在仙气缭绕的三清洞,诗人与友人不期而别,友人整理好尘世的衣裳,准备回归山林,过起与云相伴的隐居生活。看着友人辞官的举动,诗人心中不禁生出一丝迷茫,而北山的藤萝与月色,仿佛都在默默支持着友人的选择,传递着归隐的意趣。
从情感来看,这首诗既包含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也体现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与羡慕。杜牧身处晚唐官场,深知其中的复杂与艰辛,友人的归隐或许也触动了他内心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三清洞”“卧云”“萝月”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隐居世界,与世俗的官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情景交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景物和友人动作的描绘中,使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同时,诗中运用了“挂冠”“移文”等典故和文化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杜牧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晚唐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清幽,将送别之情与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巧妙结合。首句“三清洞里无端别”,点明分别的地点和突然,“无端”二字透露出不舍与无奈。次句“又拂尘衣欲卧云”,描绘友人整理行装准备归隐的情景,“拂尘衣”象征着摆脱世俗的纷扰,“卧云”则勾勒出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看著挂冠迷处所,北山萝月在移文”,从诗人的视角出发,写看到友人辞官归隐时自己的迷茫,反衬出友人归隐的决心。而“北山萝月在移文”则以景结情,用北山的藤萝月色仿佛在传递归隐的讯息,既呼应了友人的选择,也营造出清幽高远的意境,余味悠长。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尽显杜牧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本人虽有政治抱负,但仕途并不顺遂,常常在诗文中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杜牧送别友人归隐山林时所作,既表达了对友人选择的理解与不舍,也暗含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复杂情感。当时,不少文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杜牧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