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下经年别,人间两地情。
坛场新汉将,烟月古隋城。
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
君家荷藕好,缄恨寄遥程。
阙下经年别,人间两地情。
坛场新汉将,烟月古隋城。
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
君家荷藕好,缄恨寄遥程。
在宫阙之下分别已有一年,人间两地相隔却情意相连。
坛场之上是新来的汉朝将领,烟雾月色笼罩着古老的隋代城池。
大雁飞去,梁山显得更加遥远;云层高远,楚地的山峦格外明朗。
您家的荷藕长势正好,我将满腔的愁绪封存在信中,寄往那遥远的路程。
1. 杜牧: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多咏史抒怀之作。
2.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3. 颔联、颈联:律诗通常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此诗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4. 用典与借代:诗中“汉将”“隋城”等词语,或借指当代事物,或提及历史遗迹,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5. 情景交融: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如“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是杜牧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彼此的情谊,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接着颔联,诗人将目光投向友人前往的褒中地区,“坛场新汉将”展现了当地的军事气息,“烟月古隋城”则勾勒出古城的沧桑韵味,一“新”一“古”,对比鲜明,既写出了地方特色,又蕴含着历史的变迁感。
颈联的写景尤为精彩,“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大雁南飞,意味着时节的变化,也暗示着友人的远去,梁山显得遥远,楚地的山峦在高云映衬下格外明朗,这开阔的景象背后,是诗人对友人旅途的想象和牵挂。最后尾联,诗人由友人的家乡特产荷藕入手,将难以言说的愁绪和思念封存在信中寄往远方,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整首诗不仅在情感上真挚动人,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特色,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送别之情与历史、景物完美结合,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能领略到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杜牧诗歌中常见的抒情风格和对历史的关注。
这首诗是杜牧送别友人时的抒情之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阙下经年别,人间两地情”开篇点出与友人分别已久,虽相隔两地但情谊不减,奠定了全诗思念的基调。颔联“坛场新汉将,烟月古隋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坛场的新将领与古隋城的烟月形成对比,既写出了褒中地区的历史底蕴,又暗示了时代的变迁。颈联“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以景抒情,大雁南飞、梁山遥远、云高岫明,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既写出了友人前往之地的景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景中含情,情在景中。尾联“君家荷藕好,缄恨寄遥程”则由景及人,以友人家乡的荷藕起兴,将满腔的愁绪和思念封存在信中寄往远方,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是一首优秀的送别抒情诗。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作多涉及历史、抒情等内容。此诗题为《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送别友人王十前往褒中地区时所作,同时借此诗寄给某位尚书。当时杜牧可能身处京城,与友人分别已有一段时间,友人前往褒中,诗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以表达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可能借诗向尚书传递一些信息或情感。褒中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诗中提及的“坛场”“隋城”等可能与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