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
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
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
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
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
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
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离别了汉苑中残存的花朵,在盛夏时节来到吴江。
只看见万树枝叶繁茂聚合在一起,却不见一朵花开放。
水边景色比湘浦还要优美,滩头的流水声比建溪的还要让人胆怯。
泪水流淌,直到月亮升起,还能听到更远处猿猴的啼叫声。
1.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多咏史抒怀之作。
2.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3. 律诗特点:这首诗属于律诗,共八句,讲究对仗,颔联“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和颈联“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古代地名:诗中出现的“吴江”“湘浦”“建溪”“龙丘”等都是古代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大致位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从离别汉苑的残花写起,一路行至盛夏的吴江,这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吴江,他看到万木葱茏却无花绽放,这既符合盛夏的景致,也为诗歌奠定了一丝寂寥的基调。
接着,诗人描写了途中的水色和滩声,将此地的水色与著名的湘浦相比,说其更胜一筹,又将滩声与建溪的相比,让人感到心惊,这不仅展现了景色的独特,也暗示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起伏。
最后,在明月升起之时,诗人泪流满面,还听到了远处猿猴的啼叫,把旅途中的孤独和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同时,作为律诗,对仗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富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杜牧诗歌中那种清丽而又带着些许惆怅的风格,也能了解到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旅途所见之景为线索,营造出一种孤寂、惆怅的氛围。首联“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从离别时的残花到盛夏的吴江,暗示了旅途的漫长和时光的流逝。
颔联“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描绘了盛夏树木繁茂却无花开放的景象,既写出了时节特点,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单调、寂寥之感。
颈联“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通过对比,写出了途中水色的优美和滩声的惊心,展现了旅途景物的多样,也可能暗合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尾联“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以抒情作结,泪水与明月、猿啼相结合,将旅途中的孤寂、伤感推向极致,余味悠长,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一生仕途起伏,曾在多地任职。《龙丘途中二首》是他在前往龙丘(今浙江省衢州市一带)的途中所作。当时杜牧可能是因官职调动或其他事务奔波在路上,途中所见的景物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在旅途中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