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丘途中二首

杜牧 〔唐朝〕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

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

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

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离别了汉苑中残存的花朵,在盛夏时节来到吴江。

只看见万树枝叶繁茂聚合在一起,却不见一朵花开放。

水边景色比湘浦还要优美,滩头的流水声比建溪的还要让人胆怯。

泪水流淌,直到月亮升起,还能听到更远处猿猴的啼叫声。

1.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多咏史抒怀之作。

2.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3. 律诗特点:这首诗属于律诗,共八句,讲究对仗,颔联“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和颈联“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古代地名:诗中出现的“吴江”“湘浦”“建溪”“龙丘”等都是古代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大致位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 汉苑:汉代的宫苑,这里泛指古代的园林。
  • 残花:残存的花朵,指即将凋谢的花。
  • 吴江: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 万树合:万棵树木的枝叶相互聚合、繁茂。
  • :胜过,比……更丰富。
  • 湘浦:湘水之滨,在今湖南省一带,以景色优美著称。
  • 滩声:水滩上流水的声音。
  • :这里有让人感到胆怯、心惊的意思。
  • 建溪:水名,在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以水流湍急闻名。
  • 回月:指月亮升起。
  • 可得:还能,尚且能。
  • :更远的地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从离别汉苑的残花写起,一路行至盛夏的吴江,这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吴江,他看到万木葱茏却无花绽放,这既符合盛夏的景致,也为诗歌奠定了一丝寂寥的基调。

接着,诗人描写了途中的水色和滩声,将此地的水色与著名的湘浦相比,说其更胜一筹,又将滩声与建溪的相比,让人感到心惊,这不仅展现了景色的独特,也暗示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起伏。

最后,在明月升起之时,诗人泪流满面,还听到了远处猿猴的啼叫,把旅途中的孤独和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同时,作为律诗,对仗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富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杜牧诗歌中那种清丽而又带着些许惆怅的风格,也能了解到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旅途所见之景为线索,营造出一种孤寂、惆怅的氛围。首联“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从离别时的残花到盛夏的吴江,暗示了旅途的漫长和时光的流逝。

颔联“唯看万树合,不见一枝开”描绘了盛夏树木繁茂却无花开放的景象,既写出了时节特点,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单调、寂寥之感。

颈联“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通过对比,写出了途中水色的优美和滩声的惊心,展现了旅途景物的多样,也可能暗合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尾联“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以抒情作结,泪水与明月、猿啼相结合,将旅途中的孤寂、伤感推向极致,余味悠长,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绪。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一生仕途起伏,曾在多地任职。《龙丘途中二首》是他在前往龙丘(今浙江省衢州市一带)的途中所作。当时杜牧可能是因官职调动或其他事务奔波在路上,途中所见的景物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在旅途中的心境。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