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黑山的南面再也没有州县,夜晚的平沙之上,战马随意放养不收回。
晚风中传来孤城上的号角声,一声声都传入客居他乡之人的心中,勾起无尽愁绪。
1.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杜牧的这首《边上晚秋》属于边塞诗范畴,展现了边地的独特景象和军旅生活。
2.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情感寄托于景物描写之中。此诗中,诗人将客居的愁绪融入到边地的晚角、平沙等景物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杜牧: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写山水、边塞等内容的诗篇。
《边上晚秋》是杜牧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围绕边地晚秋的景象展开。开篇描绘黑山南面的荒凉,没有州县分布,给人以空旷孤寂之感。接着写夜晚平沙上放养的战马,展现了边疆军旅生活的场景,也暗示了此地的环境特点。
而后,诗人将笔触转向声音,傍晚时分,风送来孤城中的号角声,这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响亮,并且直接触动了客居者的愁绪。这里的“客”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泛指在边疆的游子或戍边之人。
整首诗通过对边地景物和声音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的氛围,既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又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情,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国家边疆状况的忧虑。在艺术手法上,情景交融的运用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句“黑山南面更无州”,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疆的荒凉偏远,“更无州”三字凸显出此地的孤寂,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马放平沙夜不收”一句,描绘了边疆夜晚的景象,战马在平沙上自由放养,既展现了边地军旅生活的常态,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开阔与荒凉,同时“夜不收”也暗示了边疆局势的紧张,士兵们时刻保持警惕。
后两句“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将视角转向听觉。晚风中传来的孤城号角声,在寂静的黄昏中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敲打在客居者的心上。“客心愁”直抒胸臆,把边疆的萧瑟、号角的悲凉与游子的愁绪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通过对边地景物和声音的刻画,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此诗为边塞题材,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或途经边疆地区时所作。当时唐朝国力渐衰,边疆局势复杂,诗人通过对边地晚秋景色和军旅生活的描绘,寄托了对边疆安危的关注以及客居他乡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