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怀古

杜牧 〔唐朝〕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

桃李香消金谷在, 绮罗魂断玉楼空。

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

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无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洛川东畔的金谷园遗址满目凄凉,人世的盛衰荣辱自古如此无常。
桃李的芬芳早已消散,唯有金谷园依然存在;昔日绮罗佳人的魂魄已逝,华丽的楼阁只剩空荡。
过往的人事变迁令人伤怀,如今的风光都如梦境般虚幻。
只能想象夜泉流淌着游人的憾恨,这恨意如泉水般无穷无尽。

1. 咏史诗:通过历史遗迹或典故抒发感慨,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尤擅此体
2. 意象运用:诗中"桃李""绮罗"象征短暂繁华,"夜泉"象征永恒憾恨
3. 对比手法:时空、虚实、盛衰的多重对比增强艺术张力
4. 晚唐诗歌特征:感伤基调,历史反思,语言精练而意境深远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历史层面:通过金谷园的兴衰,揭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规律
2. 哲学层面:"浮世荣枯万古同"体现佛教无常观,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一脉相承
3. 艺术层面:末句采用"顶针"修辞(夜泉流恨→恨无穷),使情感表达如回环流水,余韵不绝。
建议结合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等咏史诗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处理相似题材的独特视角。

全诗以"凄凉"开篇定调,通过"桃李香消"与"金谷在"、"绮罗魂断"与"玉楼空"的强烈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苍凉感。颈联将时间维度拉伸,"往年"与"今日"的对照深化历史虚无感。尾联用"夜泉流恨"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复沓句式("恨"字三叠)强化了憾恨的绵长无尽,体现杜牧咏史诗"含蓄深沉、意在言外"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杜牧途经洛阳金谷园遗址时触景生情。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曾极尽奢华却最终毁于战乱。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当下的荒凉,抒发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感慨,暗含对晚唐社会衰败的隐忧。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