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燕别

许浑 〔唐朝〕

云物如故乡,山川异岐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欲暮。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天上的云物仿佛如同故乡一般,山川景物却已处在不同的岔路。

多年来未曾归乡的游子,在马上赶路时,春天将要过去。

在花下饮一杯酒,夕阳映照在水边西边的树上。

不等管弦乐曲演奏结束,便挥起马鞭,背着繁花离去。

1. 许浑,晚唐诗人,以七言律诗见长,其诗多写登高怀古、山水田园及羁旅愁思,风格清丽,意境苍凉。

2. 诗歌中的“岐路”常象征人生的不同选择或离别,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

3. “春欲暮”这类描写季节变化的语句,在诗词中常用来烘托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或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

4. 尾联的动作描写“摇鞭背花去”,属于细节描写,通过具体动作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云物:指天空中的云气、景物等。
  • 岐路:岔路,不同的道路。
  • 未归客:指长期在外未能回到家乡的人。
  • 马上:在马背上,指赶路途中。
  • 春欲暮:春天将要结束。
  • :古代盛酒的器具。
  • 残日:夕阳。
  • 管弦:指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 摇鞭:挥动马鞭,指骑马出发。

《江上燕别》是许浑的一首离别之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旅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如“云物”“山川”“残日”“水西树”等,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自己作为“未归客”的思乡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与友人离别的不舍。其次,在艺术手法上,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比如“春欲暮”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愁绪。另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像尾联“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短短十个字,就将离别时的决绝与不舍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晚唐诗歌中常见的那种苍凉、感伤的意境,以及诗人对人生漂泊、聚散无常的深刻体悟。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离别之情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首联“云物如故乡,山川异岐路”,通过描写相似的云物和不同的山川,点出身处异乡的漂泊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颔联“年来未归客,马上春欲暮”,既交代了自己多年未归的游子身份,又以“春欲暮”的景象,增添了时光流逝、归期渺茫的惆怅。颈联“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描绘了与友人在花下饮酒话别的场景,残阳、水西树等景物营造出宁静而又略带凄清的氛围,反衬出离别的伤感。尾联“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以果断的动作描写,将离别时的不舍与不得不离去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将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和离别之绪完美融合。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等内容。《江上燕别》从诗题及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江上与友人分别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羁旅途中,多年未归乡,在春天将尽之时与友人相聚又分别,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旅途的漂泊之感以及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便借此诗抒发内心的复杂情绪。

作者信息
许浑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