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早朝

许浑 〔唐朝〕

宵衣应待绝更筹,环佩锵锵月下楼。

井转辘轳千树晓, 锁开阊阖万山秋。

龙旗尽列趋金殿,雉扇才分见玉旒。

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君王天不亮就起身等待着更筹燃尽,佩戴的环佩叮当作响,踏着月光走下宫殿的楼阁。

水井边的辘轳转动,千家万户迎来拂晓;宫门打开,远处群山尽显秋日风光。

龙旗整齐排列,百官奔赴金銮殿;雉尾扇刚刚分开,才能看见皇帝的礼帽。

我空戴着御史的铁冠却无所事事,不如回到沧江,在渔舟中度过晚年。

1. 许浑,晚唐诗人,以七言律诗见长,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怀古伤今之作,风格清丽俊爽。

2. 更筹,是古代夜间计时的工具,用竹、木或铜制成,刻有刻度,夜间报更时使用。

3. 阊阖,原是神话中的天门,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指代皇宫的正门,是宫廷礼仪中重要的建筑象征。

4. 古代官员的服饰和仪仗具有等级象征意义,如诗中的“龙旗”“雉扇”“玉旒”“铁冠”等,都与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相关。

5. 晚唐诗歌常带有感伤、隐逸的色彩,许浑此诗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在对现实场景的描绘中蕴含着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 宵衣: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 绝更筹:指更筹燃尽,夜尽天明。更筹,古代夜间计时的工具。
  • 环佩:古人身上佩戴的玉饰,行走时发出声响。
  •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处指皇宫的正门。
  • 龙旗:古代帝王仪仗中的旗帜,上有龙的图案。
  • 雉扇:古代帝王仪仗中用野鸡尾羽制成的扇子,用以遮蔽。
  • 玉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挂的玉串,代指皇帝。
  • 铁冠:御史所戴的帽子,代指御史官职。
  • 沧江:泛指江水,此处指归隐之地。

《秋日早朝》是许浑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结构上看,全诗八句,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首联点明时间和人物行动,引出早朝的背景;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早朝前后的景象和场面,由外及内,层次清晰;尾联则抒发诗人的情感,升华主题。

其次,在内容上,诗歌既展现了宫廷早朝的庄重与威严,如“龙旗尽列趋金殿,雉扇才分见玉旒”,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皇家礼仪的盛大;又通过“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这种矛盾的情感在晚唐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另外,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月”“晓”“秋”等自然意象,以及“环佩”“龙旗”“铁冠”等人文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晚唐的社会风貌、宫廷礼仪以及文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体会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以秋日早朝为题材,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早朝的全过程,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首联写君王勤于政务,天未亮便起身,官员们佩戴环佩踏着月光下楼,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颔联描绘拂晓时分的景象,辘轳转动、宫门开启,将宫廷内外的景象相连,视野开阔。颈联细致刻画了朝见时的场面,龙旗列阵、雉扇分开,凸显出皇家仪仗的威严。尾联笔锋一转,诗人抒发自身感慨,空有官职却无所作为,不如归隐江湖,将个人的失意与前文的庄重形成对比,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也让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既展现了宫廷生活的一角,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题为《秋日早朝》,描绘了秋日清晨官员朝见皇帝的场景。当时唐朝已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许浑虽为官,却可能深感政治的复杂与自身抱负难以施展,因此在诗中既描写了早朝的庄重场面,又流露出归隐之意,反映了他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心境。

作者信息
许浑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