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 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 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冠缨绶带沾满尘埃,头发已半白如霜,我独自追寻着残月来到沧浪峡。
一声溪鸟的鸣叫,驱散了昏暗的云彩;万千片野花绽放,流水也带着芬芳。
从前不懂得尘世之外的乐趣,到了晚年才开始相信往昔的忙碌如同梦境。
红虾、青鲫鲜美,紫芹脆嫩,即便归途漫长,也心甘情愿地归去。
1. 许浑:晚唐诗人,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风格清丽,尤长于律体,有"许浑千首湿"之说。
2. 沧浪: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常被用来象征归隐或超脱世俗的情怀。
3.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和"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方外:指世俗之外,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佛教、道教等超脱世俗的境界,或隐士的生活环境。
《沧浪峡》是晚唐诗人许浑的一首佳作,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沧浪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首先,我们从诗的题目入手,"沧浪峡"既是地点,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与归隐相关。开篇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历经官场风尘、年岁已高的状态,以及独自在月下前往沧浪峡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尘世生活的疲惫。
接着看中间两联,颔联展现了沧浪峡的自然风光,鸟儿鸣叫、云彩散去、野花遍地、流水飘香,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理解了诗人为何向往这里。颈联则是诗人的人生感悟,过去不明白超脱世俗的乐趣,到老才醒悟过去的忙碌如同梦境,这是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最后尾联,诗人提到了红虾、青鲫、紫芹等山间美味,这些寻常的食物在诗人眼中充满了吸引力,因为它们代表着归隐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而"归去不辞来路长"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归隐的坚定决心。
整首诗层层递进,从自身状态到景色描绘,再到人生感悟,最后表明决心,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也体会到晚唐时期文人在乱世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对仗等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以自身的状态起笔,"缨带流尘"写出官场的风尘仆仆,"发半霜"点明年老,"独寻残月下沧浪"则勾勒出一幅孤寂却又执着的画面,奠定了全诗归隐的基调。
颔联"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描绘了沧浪峡的美景。溪鸟的鸣叫驱散暗云,野花盛开,流水飘香,动静结合,视听嗅多感官并用,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与前文的尘世疲惫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是诗人的感悟,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过去追逐官场名利的反思,以及晚年对超脱世俗乐趣的领悟,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尾联"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以山间的美味作结,具体描绘了归隐生活的美好,"不辞来路长"则坚定地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使情感得以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涯的厌倦。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等题材。从诗中"发半霜""暮年"等词句来看,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晚年。当时唐朝已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官场腐败,许多文人雅士选择寄情山水,向往归隐生活。许浑可能在经历了官场的奔波与疲惫后,来到沧浪峡这样的自然山水之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