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泛芳池醉北楼,水花繁艳照膺舟。
亭台阴合树初昼, 弦管韵高山欲秋。
皆贺虢岩终选傅,自伤燕谷未逢邹。
昔时恩遇今能否,一尉沧洲已白头。
江上西来共鸟飞,剪荷浮泛似轻肥。
王珣作簿公曾喜, 刘表为邦客尽依。
云外轩窗通早景,风前箫鼓送残晖。
宛陵行乐金陵住,遥对家山未忆归。
陪泛芳池醉北楼,水花繁艳照膺舟。
亭台阴合树初昼, 弦管韵高山欲秋。
皆贺虢岩终选傅,自伤燕谷未逢邹。
昔时恩遇今能否,一尉沧洲已白头。
江上西来共鸟飞,剪荷浮泛似轻肥。
王珣作簿公曾喜, 刘表为邦客尽依。
云外轩窗通早景,风前箫鼓送残晖。
宛陵行乐金陵住,遥对家山未忆归。
第一首:
陪同(崔公)在芳美的池上泛舟,醉饮于北楼之上,水面上盛开的花朵鲜艳繁盛,映照著华丽的游船。
亭台被树荫笼罩,树木间刚开始显露出白日的光亮,弦乐与管乐的韵律高亢,山间仿佛即将进入秋天。
众人都祝贺(您如)虢岩之上最终选得贤才,我却暗自伤感如燕谷之中未曾遇到邹衍(那样的伯乐)。
昔日受到的恩宠礼遇如今还能再有吗?(我)在沧洲做一个小尉,如今已满头白发。
第二首:
从江上向西而来,(游船)与鸟儿一同飞驰,采剪荷叶(装饰游船),在水上漂浮泛游,如同轻松畅快的富贵之人。
(您如同)王珣做主簿时,上司曾对其喜爱有加;(您又似)刘表治理州郡时,宾客们都来依附。
云雾之外的轩窗连通着清晨的景色,风中的箫鼓之声送别着落日余晖。
在宛陵尽情行乐,(虽)居住在金陵,遥遥对着家乡的山影,却未曾思念着归去。
1. 许浑:晚唐诗人,字用晦,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怀古咏史,尤长于律体,语言工丽,对仗工整,有“许浑千首湿”之说,因诗中多描写雨、水等意象。
2. 律诗特点:这两首诗均为律诗,每首八句,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体现了唐诗中律诗的典型特征。
3. 典故运用: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能以简驭繁,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4. 宣城: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历代文人墨客常游历、题咏之地。
5. 宴游诗:这两首诗属于宴游诗,此类诗歌多描写宴饮游乐的场景,抒发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有的侧重欢乐氛围的渲染,有的则融入个人感慨。
《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二首》是许浑在陪同宣城长官崔公宴游时创作的组诗,生动地记录了这次宴游活动,也融入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先看第一首,开篇“陪泛芳池醉北楼,水花繁艳照膺舟”点明了宴游的地点和场景,池上繁花似锦,游船华丽,诗人陪同崔公饮酒作乐,开篇便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氛围。接着“亭台阴合树初昼,弦管韵高山欲秋”进一步描写环境,亭台被树荫遮蔽,音乐悠扬,山间已有秋意,写景中暗含时间的流转。而后转入抒情,“皆贺虢岩终选傅,自伤燕谷未逢邹”以众人祝贺崔公与自己未遇伯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失意。结尾“昔时恩遇今能否,一尉沧洲已白头”则直抒胸臆,感叹自己仕途坎坷,年华老去,往昔的恩宠难以再现。
第二首“江上西来共鸟飞,剪荷浮泛似轻肥”描绘了泛舟江上的轻快场景,采荷泛游,如富贵之人般惬意。“王珣作簿公曾喜,刘表为邦客尽依”借用典故称颂崔公,说他如同王珣般受赏识,似刘表般受宾客依附,表达了对崔公的敬意。“云外轩窗通早景,风前箫鼓送残晖”写从轩窗所见的晨景和风中箫鼓送别夕阳的景象,时间从清晨到傍晚,展现了宴游的漫长与欢乐。最后“宛陵行乐金陵住,遥对家山未忆归”则说在宛陵行乐,虽遥对家山却不想归去,既写出了宴游的乐趣,也可能暗含对当下能暂时忘却烦恼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情景结合,既有对宴游盛况的描绘,也有个人情感的抒发,还有对主人的称颂,通过典故的运用和工整的对仗,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晚唐文人的生活与心境。
这两首诗紧扣“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的主题,情景交融,情感丰富。
从写景来看,“水花繁艳照膺舟”“亭台阴合树初昼”“云外轩窗通早景,风前箫鼓送残晖”等句,描绘了池上繁花、亭台树影、云外轩窗、风中箫鼓等景象,色彩鲜明,画面感强,既写出了宴游环境的优美,也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从抒情来看,第一首中“自伤燕谷未逢邹”“昔时恩遇今能否,一尉沧洲已白头”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年华老去的伤感与无奈;第二首“王珣作簿公曾喜,刘表为邦客尽依”则巧妙地称颂了崔公的贤德与受尊崇的地位。两首诗将个人的身世感慨与对主人的称颂、宴游的欢乐结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而复杂。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典故,如“虢岩选傅”“燕谷逢邹”“王珣作簿”“刘表为邦”等,使诗歌内涵更丰富,表达更含蓄。对仗工整,语言清丽,体现了许浑诗歌“工于律体,善写登高怀古之情”的特点。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这首诗是他陪同宣城大夫崔公在後池泛舟并于北楼宴饮时所作。当时许浑可能仕途不顺,处于较低的官职(诗中“一尉沧洲”可证)。在与崔公的宴游中,面对宴饮的欢乐场景、崔公的受尊崇地位,诗人触景生情,既描绘了宴游的盛况,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感慨,同时也包含了对崔公的称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