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君犹未入城,清贤门下旧知名。
风波冻马遥逢见, 革橐饥僮尚挈行。
住在闲坊无辙迹,别来何寺有泉声。
芙蓉苑北曲江岸,期看终南新雪晴。
雁过君犹未入城,清贤门下旧知名。
风波冻马遥逢见, 革橐饥僮尚挈行。
住在闲坊无辙迹,别来何寺有泉声。
芙蓉苑北曲江岸,期看终南新雪晴。
大雁已经飞过,您却还没有进入城中,您在贤能清廉的先生门下早就有了名声。
在风雪中受冻的马匹远远能看见,带着装着衣物的袋子的饥饿仆人还随着您前行。
您住在僻静的街坊,门前没有车辙痕迹,分别以来,不知在哪座寺庙能听到泉水声。
在芙蓉苑北的曲江岸边,期待着观赏终南山新雪初晴的美景。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2.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雁”“马”“泉声”“终南雪”等意象,“雁”常与思乡、思念友人相关,“终南雪”则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意境。
3. 唐代地理:诗中提到的“芙蓉苑”“曲江”“终南山”都是唐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地点,反映了当时的地理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4. 炼字技巧:如“冻”字写出了马在风雪中的状态,“饥”字表现了仆人的窘迫,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寄何绍馀》是一首充满情谊的七言律诗。开篇以“雁过”点明时节,同时引出友人未入城的情况,并称赞友人在贤士门下早有声名,为全诗奠定了对友人敬重的基调。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友人旅途中风雪交加、马匹受冻、仆人饥饿却仍跟随前行的情景,细致地刻画了友人旅途的艰难,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这种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情感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随后,诗人想象友人居住在僻静的街坊,门前少有往来,又不禁思念分别后友人的行踪,“别来何寺有泉声”一句,将对友人的牵挂融入到对环境的想象中,富有韵味。
最后,诗人以约定共赏终南山新雪初晴的美景作结,不仅展现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也让诗歌在结尾处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意境。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简练而情感丰富,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首联“雁过君犹未入城,清贤门下旧知名”,以雁过起兴,点出友人未入城的情景,同时提及友人在贤士门下早有声名,既交代了背景,又暗含对友人的赞赏。
颔联“风波冻马遥逢见,革橐饥僮尚挈行”,通过描绘风雪中受冻的马匹和饥饿的仆人仍跟随友人前行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友人旅途的艰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颈联“住在闲坊无辙迹,别来何寺有泉声”,转而想象友人居住的环境僻静,以及分别后对友人行踪的牵挂,“无辙迹”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何寺有泉声”则增添了一丝悠远的意境。
尾联“芙蓉苑北曲江岸,期看终南新雪晴”,以对未来的期盼作结,约定在芙蓉苑北的曲江岸边共赏终南山新雪初晴的美景,充满了对重逢的美好向往,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
由于作者信息未知,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寄给友人何绍馀的诗,可能是在作者与友人分别后,思念友人而作,诗中描绘了对友人近况的想象以及对未来相见共赏美景的期盼,推测创作于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当时文人之间常以诗歌互赠表达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