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宰浦城

未知 〔唐朝〕

东南犹阻寇,梨岭更谁登。

作宰应无俸,归船必有僧。

滩平眠獭石,烧断饮猿藤。

岁尽校殊最,方当见异能。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东南地区仍被贼寇阻隔,梨岭又有谁能攀登?

到那里担任县令应该没有俸禄,归来的船上必定载着僧人。

河滩平坦,水獭在石上安睡;野火烧断了猿猴攀援的古藤。

到年底考核政绩时,才能看出你卓越的才能。

1. 古代官职:“宰”在古代常指县令,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的治理,包括民政、司法等事务。

2. 送别诗特点:这首诗是典型的送别诗,通过对送别对象目的地的环境描写、对其遭遇的设想以及对其未来的期许,表达送别时的情感,体现了古代送别诗情景结合、寄情于景的特点。

3. 律诗结构: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讲究对仗,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体现了唐诗的格律之美。

4. 浦城与梨岭:浦城在今福建北部,是古代入闽的重要通道;梨岭是浦城附近的重要山岭,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之中,成为当地地理环境的标志。

  • 宰浦城:担任浦城县的县令。宰,古代指县令。浦城,今属福建。
  • 阻寇:被贼寇阻隔。
  • 梨岭:地名,在今福建浦城西北,是入闽的要道。
  • 作宰:担任县令。
  • 无俸:没有俸禄,指当地贫困,可能俸禄难以保障。
  • 滩平:河滩平坦。
  • 眠獭石:水獭在石头上睡觉。獭,一种水生哺乳动物。
  • 烧断饮猿藤:野火烧断了猿猴饮水时攀援的藤条。
  • 岁尽:年底。
  • 校殊最:考核政绩,以优劣分等级。殊最,指政绩优异。
  • 异能:卓越的才能。

《送人宰浦城》是一首充满深意的送别诗。开篇先交代友人赴任之地浦城的艰难处境,“东南犹阻寇”说明当时那里还有战乱或贼寇问题,“梨岭更谁登”则突出了地理环境的险峻,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

接着,诗人想到友人在浦城的生活与工作,“作宰应无俸”点出当地的贫困,担任县令可能连俸禄都难以保证,这是对友人物质生活的关切;而“归船必有僧”则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或许佛道文化盛行,也暗示友人在艰苦中能找到精神寄托。

颈联的写景十分生动,“滩平眠獭石,烧断饮猿藤”勾勒出一幅荒僻而宁静的自然画面,水獭在平坦的河滩石上安睡,野火烧断了猿猴赖以攀援的藤条,这些细节既展现了浦城的原生态,也暗示了治理此地的不易。

最后,诗人以“岁尽校殊最,方当见异能”作结,表达了对友人的充分信任,相信他凭借自己的才能,一定能在任上做出成绩,在年底考核中脱颖而出。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从担忧到理解,再到期许,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地方治理的艰难与不易。

全诗围绕送别友人赴浦城任职展开,情景交融,情感真挚。首联“东南犹阻寇,梨岭更谁登”描绘了浦城所处的艰险环境,既点明了当地的不安定局势,也暗示了友人赴任之路的艰难,流露出对友人的担忧。

颔联“作宰应无俸,归船必有僧”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刻画浦城的特点,“无俸”写出当地的贫困,“有僧”则暗示当地可能佛风较盛,或友人在艰苦环境中能与僧人结缘,获得精神慰藉,对仗巧妙,意蕴丰富。

颈联“滩平眠獭石,烧断饮猿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浦城的自然景象,水獭安睡、藤条被烧断,展现出当地的荒僻与原生态,既写出环境的艰苦,也暗藏生机,为后文赞美友人才能做铺垫。

尾联“岁尽校殊最,方当见异能”则笔锋一转,由担忧转为勉励,相信友人在年底考核时必定能展现卓越才能,做出优异政绩,表达了对友人的信任与期许,使全诗情感由低沉转为昂扬。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前往浦城担任县令时所作。从诗中“东南犹阻寇”等句可知,当时浦城所在的东南地区可能仍有战乱或贼寇侵扰,社会环境不安定,经济也较为落后。诗人通过对友人赴任之地的环境描写和对其政绩的期许,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由于作者未知,具体的创作细节已难以考证,但可以推测这是一首充满关怀与勉励的送别之作。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