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迹依槐馆,荒亭草合时。
雪深鸢啸急,薪湿鼎吟迟。
默坐同谁话,非僧不我知。
匡庐瀑布畔,何日副心期。
投迹依槐馆,荒亭草合时。
雪深鸢啸急,薪湿鼎吟迟。
默坐同谁话,非僧不我知。
匡庐瀑布畔,何日副心期。
寄身于太学槐馆之中,荒芜的亭台杂草丛生时。
大雪深积时鹰隼啼啸急促,柴薪潮湿使鼎沸之声迟缓。
默然独坐能与谁倾诉?若非僧侣无人懂我心思。
庐山瀑布之畔,何时才能实现心中的期许?
本诗讲解要点:
1. 意象系统:分析"雪-鸢-鼎-僧-瀑布"构成的寒苦→超脱意象链
2. 双关手法:"薪湿"既写生活窘迫,又喻才学受抑;"鼎吟"兼指炊事与学问
3. 时空对照:太学(现实困局)与匡庐(理想彼岸)的空间对立
4. 情感脉络:从"草合"的颓唐到"瀑布"的激昂,展现士人精神突围
全诗以"荒""寒""默"三境贯穿:
首联以"草合"显太学荒废,暗示教育衰微;
颔联"雪深""薪湿"构成寒士生活图景,鼎吟迟缓喻才志难伸;
颈联"非僧不我知"道尽孤高绝俗之态;
尾联瀑布意象迸发,将现实困顿升华为对精神净土的追寻。
通篇对仗工稳,物我交融,堪称唐代寒士诗典范。
此诗作于唐代寒士困守太学时期。作者借太学荒芜景象,暗喻科举受挫、知音难觅的困境。"匡庐"之思,反映中唐文人仕隐矛盾的心态,可能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仕途阻塞的历史背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