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归日东

未知 〔唐朝〕

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

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

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

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站在沧海的西边眺望,每望一眼都令人心碎。

那地方虽与我们同奉一个朝廷,上天却让彼此阻隔难以往来。

夜晚海浪翻涌化作闪电,白天鲸鱼吼叫如同雷鸣。

想起你家门外那长满人参的小路,等你回去时,花儿该开了几朵呢。

1. 日东: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因地理位置在我国东方而得名。

2. 正朔:在古代,正指一年的开始,朔指一月的开始,正朔代指历法。古代王朝常以颁布新的正朔来表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周边国家采用中原王朝的正朔,意味着臣服或认同其文化。

3. 唐代中日交流:唐朝是中日交流的鼎盛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化、制度、技术等大量传入日本,同时日本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4.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 日东:指日本,因日本在我国东方,故称日东。
  • 沧溟:指大海。
  • :这里指心碎、悲伤。
  • 正朔:古代指一年第一天的开始,这里代指朝廷的历法,引申为臣服于同一朝廷,有共同的政治归属。
  • 鲸吼:鲸鱼的吼叫,形容海浪声巨大。
  • 人参径:长满人参的小路,此处指友人在日本的居所环境。

《送人归日东》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愫的唐诗。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路途艰险以及对友人归家后情景的描绘,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离别的伤感。

从内容上看,诗歌先写送别时的不舍,站在海边眺望友人归去的方向,内心满是悲伤。接着感慨中日虽有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却因山海阻隔而往来艰难,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然后描绘了大海的凶险,暗示友人归途的不易,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担忧。最后以对友人归家后门前花开情况的询问作结,将浓浓的牵挂化为温馨的惦念,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融入到山海景象的描绘中。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使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尾联的设问,以小见大,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具体的景象,让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动人。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佳作,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联“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开篇点出送别场景,诗人站在海边向西眺望友人将要归去的方向,每一次眺望都牵动着内心的悲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既有对中日同属一个文化圈(或政治体系)的认知,又感叹上天因山海阻隔使得双方往来艰难,情感中既有一丝慰藉,又充满无奈。

颈联“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凶险景象,夜晚海浪翻涌如电闪,白天鲸鱼吼叫似雷鸣,既写出了友人归途的艰险,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尾联“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笔锋一转,由离别之愁与路途之险转为对友人归家后的温馨想象,询问友人归家时门前小径上的花儿开了多少,以细腻的关怀冲淡了之前的悲伤,显得含蓄而深情,余味悠长。

此诗为唐朝时期作品,作者不详。从诗题“送人归日东”可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返回日本的诗作。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很多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等来到中国,也有不少中国人前往日本。诗人可能是在与来自日本的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抒发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归途艰险的担忧,同时也蕴含着对中日之间虽有联系却因山海阻隔而往来不易的感慨。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