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卿风度足杓斜,一舸闲寻二许家。
天影晓通金井水, 山灵深护玉门沙。
空坛礼后销香母,阴洞缘时触乳花。
尽待于公作廷尉,不须从此便餐霞。
名卿风度足杓斜,一舸闲寻二许家。
天影晓通金井水, 山灵深护玉门沙。
空坛礼后销香母,阴洞缘时触乳花。
尽待于公作廷尉,不须从此便餐霞。
著名的卿大夫风度翩翩,从容自得,驾着一只小船,悠然地去寻访古时二许的故居。
清晨的天光与金井的泉水相互映照,灵气葱郁的山峦深深守护着玉门的沙尘。
在空寂的祭坛行过礼后,燃尽的香灰仿佛消散了香的本源;沿着阴暗的洞穴探寻时,偶尔会触碰到钟乳石上凝结的乳花。
只待你如于公一般成为廷尉,不必从此就隐居山林服食霞气修行。
1. 作者皮日休:晚唐文学家、诗人,字袭美,一字逸少,自号鹿门子等。其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
2. 茅山:中国道教名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历史上多位著名道士曾在此修道。
3. 二许:指东晋道士许谧、许翙,二人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在茅山修道,对茅山道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 于公:即于定国,西汉大臣,曾任廷尉,以执法公正严明著称,其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公正司法的象征。
5. 廷尉:古代官名,秦始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司法刑狱,是古代中央政府中负责司法的最高官员之一。
6. 餐霞:道教术语,指服食霞气以修炼成仙,是古代道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常被用来代指隐居修道的生活。
《送董少卿游茅山》是皮日休写给友人董少卿的一首送别诗,通过对友人出游情景、茅山胜景的描绘,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诗的开篇先介绍了送别对象董少卿的身份与风度,以及他出游茅山的举动,“二许家”的提及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点出茅山与道教的深厚联系。接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茅山的清晨景色、山间灵气以及道教相关的坛庙、洞穴等,让读者仿佛跟随董少卿的脚步,领略到茅山的清幽与神秘,感受到那里独特的道教氛围。
最后,诗人笔锋转向对友人的期许,以历史上的名臣于公作比,希望董少卿不要因茅山的美景与修道氛围而沉迷隐居,而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为像于公一样公正严明的廷尉。这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真诚的关怀,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功业的重视,使诗歌在写景抒情之外,更增添了一层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送别之作,也是了解晚唐文人对道教名山认知、对仕途与隐居态度的重要资料,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送董少卿游茅山”这一主题展开,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首联“名卿风度足杓斜,一舸闲寻二许家”,开篇便点出送别的对象与事由,以“名卿风度”勾勒出董少卿的形象,“杓斜”一词尽显其从容气度;“一舸闲寻”则描绘出友人乘舟出游的悠然姿态,“二许家”既点出茅山与道教的关联,也暗示了友人此行的文化探寻意味。
颔联“天影晓通金井水,山灵深护玉门沙”与颈联“空坛礼后销香母,阴洞缘时触乳花”,集中描绘了茅山的景致与道教氛围。“天影晓通金井”写出清晨天光与井水相映的澄澈之景,“山灵深护玉门沙”则赋予山峦灵气,仿佛山神在守护着这片胜地;“空坛”“香母”“阴洞”“乳花”等意象,既展现了茅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又透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让人感受到茅山的神秘与清幽。
尾联“尽待于公作廷尉,不须从此便餐霞”,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以汉代名臣于公作比,希望董少卿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非沉迷于修道隐居,情感真挚,既体现了朋友间的关怀,也暗含着对现实功业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鲜明,将送别之情、景物之美与人生期许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也不乏写景抒情、赠别唱和之作。茅山作为道教圣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修道者向往之地,东晋时的许谧、许翙在此修道,使茅山声名远扬。
此诗是皮日休送别友人董少卿前往茅山游览时所作。当时董少卿可能有出游茅山的计划,皮日休便以此诗赠别,既描绘了茅山的胜景与道教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日后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非沉迷修道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