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润卿博士

皮日休 〔唐朝〕

高眠可为要玄纁,鹊尾金炉一世焚。

尘外乡人为许掾, 山中地主是茅君。

将收芝菌唯防雪,欲晒图书不奈云。

若使华阳终卧去,汉家封禅用谁文。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高枕安睡可说是为了求取玄纁这类礼聘之物,鹊尾形的金炉一生都在燃烧香烛。

尘世之外的同乡人是像许掾那样的贤才,山中的主人是茅君这样的仙人。

将要采收芝菌时只需要防备下雪,想要晾晒图书却无奈被云雾阻挡。

如果您真的在华阳山一直隐居下去,那汉朝帝王举行封禅大典时,要用谁的文章呢?

1. 玄纁:古代聘用贤士的礼品,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是礼制文化的一部分。

2. 封禅:古代帝王的重要祭祀活动,通常在泰山举行,需具备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等条件,仪式隆重,需有文章记载,多由著名文人撰写。

3. 茅山派:道教重要流派,由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创立,以江苏茅山为祖庭,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4. 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二人交往密切,常唱和作诗,作品风格相近,多反映社会现实和隐逸生活,合称“皮陆”。

5. 鹊尾炉:古代一种形状如鹊尾的香炉,常用于文人雅士的书斋或隐居之所,是当时文人生活品味的体现。

  • 润卿博士:指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唐代文学家,与皮日休交往密切,时称“皮陆”。博士是古代官名。
  • 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帛,古代帝王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 鹊尾金炉:形状如鹊尾的金色香炉,常用于焚香。
  • 许掾:指东晋道士许询,曾隐居不仕,这里借指隐士。
  • 茅君:指茅盈,汉代道士,传说中道教茅山派的创始人,这里代指山中的仙人或隐士。
  • 芝菌:灵芝和菌类,古代认为是仙草,可供食用或药用。
  • 华阳:山名,在今江苏句容县南,是道教名山,传说为茅盈等修道之处。
  • 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成功后需有文章记载颂扬。

《寄润卿博士》是皮日休写给友人陆龟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友人的隐居生活为核心,展现了晚唐文人的精神风貌。开篇从友人的高眠与香炉入手,勾勒出一幅清雅的隐居图景,同时“要玄纁”一词暗示友人虽隐于山林,却仍有被朝廷征召的可能。中间两联进一步描绘隐居生活的细节:颔联以古代隐士许掾和仙人茅君作比,既赞美了友人的品格,又点出其与自然相融的状态;颈联通过“收芝菌防雪”“晒图书遇云”的具体场景,赋予隐居生活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闲适与些许小波折。尾联则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认为其才华不应局限于山林,应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既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理解与羡慕,又寄托了对其才华的肯定与期盼,是皮日休与陆龟蒙深厚友情的见证,也反映了晚唐文人在动荡社会中既向往隐逸又心系世用的复杂心态。

全诗围绕友人的隐居生活展开,笔触细腻,情感真挚。首联“高眠可为要玄纁,鹊尾金炉一世焚”,既写出友人高枕安睡的闲适,又点出其虽隐居却可能仍被朝廷记挂,“鹊尾金炉”则渲染出清雅的隐居环境。颔联“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以许掾、茅君作比,既赞美友人的品格如同古代隐士贤才,又描绘出其与山林相融的生活状态。颈联“将收芝菌唯防雪,欲晒图书不奈云”,细节生动,刻画了友人隐居生活的日常,既有采收仙草的雅趣,又有被云雾阻碍晒书的小烦恼,充满生活气息。尾联“若使华阳终卧去,汉家封禅用谁文”,以反问作结,既表达了对友人隐居之志的尊重,又暗含对其才华的肯定,认为如此才俊不应埋没山林,应有更大的作为,情感委婉而深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在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中寄托了深厚的友情与对友人的期许。

皮日休是晚唐文学家,他与陆龟蒙(润卿)交往甚密,二人常以诗唱和,风格相近,并称“皮陆”。此诗是皮日休寄给陆龟蒙的作品。当时陆龟蒙可能有隐居之志或正处于隐居状态,皮日休通过诗歌描绘其隐居生活,既赞美其超然物外的心境,又暗含对其才华的推崇,希望他能为世所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有避世隐居的想法,此诗也反映了当时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作者信息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古诗数量:511名句数量: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