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贵千奢已寂寥,可怜幽愤为谁娇。
须知韩重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
万贵千奢已寂寥,可怜幽愤为谁娇。
须知韩重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
昔日的万贯家财与千种奢华都已变得寂静无声,可怜那深藏的幽愤与哀怨,究竟是为了谁而展现这般娇柔姿态。
要知道像韩重那样因相思而亡的痴情之骨,正对着水中盛开的芙蓉花,在其之下渐渐消融。
1. 作者皮日休,晚唐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其作品风格多犀利泼辣,反映社会现实。
2. 诗歌中运用了典故“韩重”,出自古代爱情传说,此类用典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能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3. “芙蓉”在古诗中是常见意象,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此处可能象征美好爱情或纯洁事物。
4. 晚唐诗歌常带有感伤、悲凉的色彩,此诗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女坟湖》是皮日休一首充满悲情色彩的诗作。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诗歌描绘了昔日繁华不再,只剩下无尽的幽愤与相思。开篇的“万贵千奢已寂寥”,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曾经的一切奢华都已烟消云散。
接着,“可怜幽愤为谁娇”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份情感的归属,那娇柔姿态背后的幽愤,可能是对爱情的执着,也可能是对命运的无奈。而后两句借用韩重的典故,将抽象的相思之情转化为具体的“相思骨”在芙蓉下消融的画面,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深沉而绝望的思念。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善用对比和用典,使诗歌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同时,结合晚唐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理解这首诗,不仅要体会其表面的爱情悲歌,更要品味其中蕴含的时代意味和人生感悟。
诗歌开篇“万贵千奢已寂寥”,以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的奢华与如今的寂寥相对照,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可怜幽愤为谁娇”则由景及情,转入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那深藏的幽愤与娇柔姿态背后的迷茫,引人深思。
后两句“须知韩重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借用韩重的典故,将深沉的相思之情具象化。以“相思骨”和“芙蓉”为意象,“向下消”的描绘既写出了相思之情的缠绵与无奈,也增添了诗歌的凄美意境。芙蓉的美好与相思骨的消逝形成对比,更凸显出爱情的脆弱与悲伤,余味悠长。
皮日休是晚唐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民不聊生。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批判腐朽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有不少借古讽今、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
《女坟湖》可能与当地的传说或历史遗迹有关。女坟湖的名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或许关联着一段悲伤的爱情传说。皮日休借这样的题材,既可能是在感慨爱情的凄美与无常,也可能借此暗喻当时社会中某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融入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