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人十咏。樵担

陆龟蒙 〔唐朝〕

轻无斗储价,重则筋力绝。

欲下半岩时,忧襟两如结。

风高势还却,雪厚疑中折。

负荷诚独难,移之赠来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轻的时候值不上一斗粮食的价钱,重的时候却能让人筋疲力尽。

想要走下半山腰时,忧愁的心情像打了两个结一样纠结。

风势浩大,感觉担子要被吹得后退;雪下得很厚,怀疑担子会从中折断。

挑着担子确实特别艰难,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后来的贤哲之人。

1.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等,其诗多写闲适隐逸生活,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的作品。

2. 组诗:《樵人十咏》是一组以樵夫生活为题材的组诗,共十首,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樵夫的劳动和生活情景,《樵担》是其中一首。

3. 比喻手法:诗中“忧襟两如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忧愁的心情比作打了结,使抽象的情感更加具体可感。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风格或沉郁顿挫,或质朴平实,陆龟蒙的这首诗便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这一特点。

  • 樵担:樵夫挑柴的担子。
  • 斗储价:一斗粮食的价值。斗,古代量器;储,储存的粮食。
  • 筋力绝:体力耗尽。绝,穷尽、竭尽。
  • 半岩:半山腰。岩,岩石,这里指山岩、山腰。
  • 忧襟:忧愁的心怀。襟,衣襟,代指心怀、心情。
  • 两如结:像打了两个结一样,形容忧愁深重、纠结。
  • 势还却:态势回退、后退。却,后退。
  • 中折:从中间折断。
  • 负荷:背负、承载,这里指挑担子。
  • :确实、实在。
  • 来哲:后世的贤哲之人。来,未来、后世;哲,有智慧的人。

《樵人十咏·樵担》是陆龟蒙描写樵夫生活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它围绕樵夫的担子展开,从柴担的轻重、下山的艰难,到面对风雪的担忧,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斗储价”“筋力绝”,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柴薪的廉价与樵夫付出的巨大体力不成正比,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的无奈。“忧襟两如结”则细腻地刻画了樵夫的心理,让我们体会到他不仅身体负重,心灵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善用白描和比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樵夫的形象和处境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比喻的运用让情感的表达更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结合创作背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陆龟蒙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非偶然,他的生活经历让他更能体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这首诗也因此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一个樵夫的描写,更是对当时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提醒我们关注劳动人民的付出与艰辛。

这首诗紧扣“樵担”展开,生动地描绘了樵夫挑柴的艰辛。开篇“轻无斗储价,重则筋力绝”,从柴担的价值与重量的对比入手,既写出了柴薪的廉价,又凸显了樵夫负重的艰难,形成强烈反差,引人深思。

“欲下半岩时,忧襟两如结”,刻画了樵夫在下山时的心理状态,“忧襟两如结”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忧愁具象化,形象地表现出樵夫内心的沉重与不安。

“风高势还却,雪厚疑中折”两句,通过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烘托出樵夫挑担的艰险。风大使得担子仿佛要被吹退,雪厚又担心担子会被压折,细致地展现了樵夫在困境中的挣扎。

最后“负荷诚独难,移之赠来哲”,由自身的感受推及他人,将樵夫挑担的艰难传递给后世贤哲,不仅是对自身苦难的慨叹,更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诗歌的意境得以升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饱含深情,将樵夫的艰辛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陆龟蒙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仕途不顺,曾隐居松江甫里,对田园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有较深的观察和体会。《樵人十咏》是他创作的一组反映樵夫生活的诗作,《樵担》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陆龟蒙通过对樵夫挑柴这一具体劳动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寄寓了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作者信息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