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磬答寒泉急,十绝幡摇翠微湿。
司命旍旌未下来, 焚香抱简凝神立。
残星下照霓襟冷,缺月才分鹤轮影。
空洞灵章发一声,春来万壑烟花醒。
九华磬答寒泉急,十绝幡摇翠微湿。
司命旍旌未下来, 焚香抱简凝神立。
残星下照霓襟冷,缺月才分鹤轮影。
空洞灵章发一声,春来万壑烟花醒。
九华磬的声音与寒泉的急流相呼应,十绝幡在青翠的山间摇曳,显得湿润。
司命神的仪仗还未降临,(我)焚香持简,凝神静立等待。
残星的光芒照下来,使彩衣感到清冷,一弯残月刚刚照亮仙鹤与车轮的影子。
空灵的神咒发出一声,春天到来,万壑间的花草都苏醒过来。
1. 句曲山:道教名山,又称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之一,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朝真仪式:道教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是信徒向道教神仙表达敬意、祈求保佑的活动。
3.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等,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4. 道教文化:以“道”为最高信仰,包含哲学、宗教、养生、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诗歌意象:诗中“九华磬”“十绝幡”“残星”“缺月”等意象,不仅具有宗教色彩,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艺术感染力。
《句曲山朝真词二首。迎真》是陆龟蒙描写道教朝真仪式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它按照时间顺序,从仪式前的环境渲染,到人们等待真神降临,再到真神仿佛即将到来,最后以仪式的神奇效果作结,完整地展现了迎真的过程。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道教文化。晚唐社会动荡,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更为强烈,这首诗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诗中的诸多意象,如“九华磬”“十绝幡”等,都是道教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了解这些元素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将听觉(磬声、泉声)、视觉(幡摇、星照、月景)、触觉(霓襟冷)相结合,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迎真仪式的氛围。同时,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春来万壑烟花醒”一句,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仪式的神奇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道教仪式画卷,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迎真仪式的全过程,营造出一种神秘、庄严而又空灵的氛围。
首联“九华磬答寒泉急,十绝幡摇翠微湿”,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入手,写出了仪式开始前的环境。磬声与泉声相和,旗帜在山间摇曳,湿润的山气让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而神秘,为下文迎接真神降临做了铺垫。
颔联“司命旍旌未下来,焚香抱简凝神立”,描写了人们等待真神降临的情景。“未下来”点明了等待的状态,“焚香抱简”“凝神立”则细致地刻画了人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出对真神的虔诚与恭敬。
颈联“残星下照霓襟冷,缺月才分鹤轮影”,通过描写残星、缺月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神秘的氛围。残星的清冷光芒照在彩衣上,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而缺月刚刚照亮仙鹤与车轮的影子,仿佛真神即将降临,引人遐想。
尾联“空洞灵章发一声,春来万壑烟花醒”,写仪式进行时的情景。空灵的经文声响起,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使得春天到来,万壑间的花草都苏醒过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不仅写出了仪式的神奇效果,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写景、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道教朝真仪式的独特魅力。
陆龟蒙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道教文化有一定的涉猎和研究。句曲山(茅山)作为道教圣地,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此诗是陆龟蒙在句曲山参加朝真仪式时所作,描绘了迎接真人降临的场景,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的盛行以及人们对神仙的敬仰与向往。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诸多苦难,往往会寄希望于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之一。陆龟蒙的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这种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