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曾约旧交欢,须拂侯门侧注冠。
月在石头摇戍角, 风生江口亚帆竿。
闲随野醉溪声闹,独伴清谭晓色残。
待取新秋归更好,九华苍翠入楼寒。
山翁曾约旧交欢,须拂侯门侧注冠。
月在石头摇戍角, 风生江口亚帆竿。
闲随野醉溪声闹,独伴清谭晓色残。
待取新秋归更好,九华苍翠入楼寒。
山野老翁曾与老友相约共叙欢情,(你)须拂净官帽去拜谒侯门中的卫郎中。
月亮在石头城上照着,戍楼的号角声飘荡;江风口处起了风,使船帆的桅杆倾斜。
闲暇时随着野外酣醉之人,听着溪水流淌声喧闹;独自陪伴着清雅的谈吐,直到拂晓的天色将尽。
等到新秋时节归来会更好,九华山苍翠的景色映入楼阁,带来丝丝寒意。
1.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等,其诗多写闲适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2. 郎中:古代官名,始于战国,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中央官员,明清时期为六部各司的长官,职位重要。
3.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有九座山峰形似莲花而得名,山上寺庙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4.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期盼等情感,常结合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
5. 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三国时吴国孙权在此筑城,因其城基为石头所建,故称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之一。
《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是陆龟蒙的一首送别佳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它围绕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展开,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首联“山翁曾约旧交欢,须拂侯门侧注冠”,开篇点题,说明友人要去拜谒卫郎中,“山翁”的身份让我们联想到诗人可能的隐居生活,而“旧交欢”则体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这里的“拂侯门侧注冠”既写出了拜见权贵应有的礼仪,也为下文友人踏入官场与诗人闲适生活的对比埋下伏笔。
颔联的写景十分精彩,“月在石头摇戍角,风生江口亚帆竿”,选取了“月”“石头城”“戍角”“风”“江口”“帆竿”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月夜江边送别图。“摇”字写出了戍角声在月色中仿佛随风晃动的感觉,“亚”字则形象地表现了江风之大,使帆竿倾斜,画面感极强,也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的环境氛围。
颈联“闲随野醉溪声闹,独伴清谭晓色残”,转而回忆过往的闲适生活,与友人即将面对的官场生活形成对比。“溪声闹”以动衬静,“晓色残”则点明时间,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这可能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也流露出对友人此行的复杂情感。
最后尾联“待取新秋归更好,九华苍翠入楼寒”,以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作结,“九华苍翠”的景色充满生机与凉意,既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来的心情,也让全诗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细腻,通过不同场景的转换和对比,将送别之情、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古诗。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送别的场景,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首联交代送别缘由,友人要去拜见卫郎中,诗人提及旧日交欢,暗含对友人此行的期许。颔联描绘了月夜江边的景象,“月在石头摇戍角,风生江口亚帆竿”,通过“摇”“亚”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月色下戍角声的飘荡和江风使帆竿倾斜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远、壮阔又略带萧瑟的氛围。颈联转入对过往生活的回忆,“闲随野醉溪声闹,独伴清谭晓色残”,刻画了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与友人即将踏入的官场形成对比,或许暗含诗人对官场的疏离和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尾联“待取新秋归更好,九华苍翠入楼寒”,以美好的期盼作结,想象友人秋日归来时,九华山的苍翠景色映入楼阁的清凉景象,既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期待,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使全诗的情感更为丰富。
陆龟蒙是晚唐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不满。这首诗是诗人在润州江口送别友人去拜见池阳卫郎中时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友人此次出行是去拜访官员,诗人在送别之际,既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祝愿,也融入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往往通过拜访权贵寻求发展机会,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