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二首

陆龟蒙 〔唐朝〕

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

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

一夏不离苍岛上,秋来频话石城南。

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山间的苔藓层层生长,覆盖了僧人的草鞋;山涧的泉水常常自行注满那铜制的水瓶。

时常拿着如意去敲击睡着的老虎,打发它到树林间坐着听经。

第二首:

一整个夏天都没有离开这青翠的岛屿,秋天到来后便频繁地说起石城南边的事。

思念着回归,在瀑布声前静坐,却又拿起松枝拂拭旧时的庵堂。

1.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与皮日休齐名,并称“皮陆”,其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2. 如意:一种传统器物,柄端多为心形、云形等,古时僧人、道士常用,既可用作持物,也有象征吉祥的意义。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题材上偏向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等,风格或清丽婉约,或含蓄深沉。

4. 禅意诗歌:此类诗歌常以僧人生活、山水自然为题材,蕴含禅理或宁静淡泊的心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山藓:山间生长的苔藓。
  • 草履:用草编织的鞋子,这里指僧人的鞋子。
  • 涧泉:山涧中的泉水。
  • 如意:一种器物,僧人常用,有吉祥、顺心之意,也可用于驱邪等。
  • :打发,差遣。
  • 苍岛:青翠的岛屿,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 石城:地名,具体所指待考,可能是诗人或僧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旧庵:过去居住的庵堂。

《山僧二首》是陆龟蒙笔下极具特色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僧生活画卷。

先看第一首,开篇两句从僧人日常接触的事物入手,“山藓几重生草履”写出了僧人长时间在山间行走,草鞋上都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可见其生活的质朴与随性;“涧泉长自满铜瓶”则体现出山间泉水的充沛,也暗示了僧人生活的自给自足,不被外界所扰。后两句“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更是别出心裁,老虎本是凶猛的动物,在诗人笔下却能被僧人随意差遣,去林间听经,这不仅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意境,更凸显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强大,以及他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再看第二首,“一夏不离苍岛上”表现了僧人对苍岛这个居所的喜爱与坚守,一整个夏天都不曾离开,可见他对这片宁静之地的眷恋。“秋来频话石城南”则笔锋一转,秋天到来后,僧人开始频繁说起石城南边,这暗示了他心中也有着对过往或别处的思念。最后两句“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思归”二字直接点出僧人的心境,他在瀑布声前静坐,或许是在感受自然的力量,或许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而“把松枝拂旧庵”这个动作,则细腻地流露出他对旧庵的深厚感情,即便思念着其他地方,对曾经的居所依然念念不忘。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通过对山僧生活场景和动作的细致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间生活的清幽与闲适,也体会到了僧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两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山僧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趣。

第一首中,“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僧人生活的环境,苔藓覆鞋、泉水满瓶,尽显山间生活的清幽与随性。“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更是充满奇趣,僧人竟能随意敲打眠虎,让其去听经,既表现了僧人的超然无畏,也增添了几分神话般的色彩,凸显出山间生活的独特与自在。

第二首“一夏不离苍岛上,秋来频话石城南”写出了僧人对所居之地的留恋,一夏未离,却在秋日频繁提及他处,暗含着一丝思念与牵挂。“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深处,在瀑布声前静坐思念回归,又下意识地用松枝拂拭旧庵,细腻地表现出僧人对过往居所的眷恋之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意境深远,通过对山僧生活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又带有几分禅意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之美。

陆龟蒙是晚唐诗人,他一生隐居在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喜爱山水自然,常以山水、田园、隐逸生活为创作题材。《山僧二首》便是他描绘僧人隐逸生活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文人雅士多有避世隐居之心,陆龟蒙通过对山僧生活的刻画,既展现了僧人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也可能寄托了自己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