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
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
一夏不离苍岛上,秋来频话石城南。
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
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
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
一夏不离苍岛上,秋来频话石城南。
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
第一首:
山间的苔藓层层生长,覆盖了僧人的草鞋;山涧的泉水常常自行注满那铜制的水瓶。
时常拿着如意去敲击睡着的老虎,打发它到树林间坐着听经。
第二首:
一整个夏天都没有离开这青翠的岛屿,秋天到来后便频繁地说起石城南边的事。
思念着回归,在瀑布声前静坐,却又拿起松枝拂拭旧时的庵堂。
1.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与皮日休齐名,并称“皮陆”,其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2. 如意:一种传统器物,柄端多为心形、云形等,古时僧人、道士常用,既可用作持物,也有象征吉祥的意义。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题材上偏向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等,风格或清丽婉约,或含蓄深沉。
4. 禅意诗歌:此类诗歌常以僧人生活、山水自然为题材,蕴含禅理或宁静淡泊的心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山僧二首》是陆龟蒙笔下极具特色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僧生活画卷。
先看第一首,开篇两句从僧人日常接触的事物入手,“山藓几重生草履”写出了僧人长时间在山间行走,草鞋上都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可见其生活的质朴与随性;“涧泉长自满铜瓶”则体现出山间泉水的充沛,也暗示了僧人生活的自给自足,不被外界所扰。后两句“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更是别出心裁,老虎本是凶猛的动物,在诗人笔下却能被僧人随意差遣,去林间听经,这不仅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意境,更凸显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强大,以及他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再看第二首,“一夏不离苍岛上”表现了僧人对苍岛这个居所的喜爱与坚守,一整个夏天都不曾离开,可见他对这片宁静之地的眷恋。“秋来频话石城南”则笔锋一转,秋天到来后,僧人开始频繁说起石城南边,这暗示了他心中也有着对过往或别处的思念。最后两句“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思归”二字直接点出僧人的心境,他在瀑布声前静坐,或许是在感受自然的力量,或许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而“把松枝拂旧庵”这个动作,则细腻地流露出他对旧庵的深厚感情,即便思念着其他地方,对曾经的居所依然念念不忘。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通过对山僧生活场景和动作的细致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间生活的清幽与闲适,也体会到了僧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两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山僧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趣。
第一首中,“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僧人生活的环境,苔藓覆鞋、泉水满瓶,尽显山间生活的清幽与随性。“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更是充满奇趣,僧人竟能随意敲打眠虎,让其去听经,既表现了僧人的超然无畏,也增添了几分神话般的色彩,凸显出山间生活的独特与自在。
第二首“一夏不离苍岛上,秋来频话石城南”写出了僧人对所居之地的留恋,一夏未离,却在秋日频繁提及他处,暗含着一丝思念与牵挂。“思归瀑布声前坐,却把松枝拂旧庵”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深处,在瀑布声前静坐思念回归,又下意识地用松枝拂拭旧庵,细腻地表现出僧人对过往居所的眷恋之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意境深远,通过对山僧生活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又带有几分禅意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之美。
陆龟蒙是晚唐诗人,他一生隐居在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喜爱山水自然,常以山水、田园、隐逸生活为创作题材。《山僧二首》便是他描绘僧人隐逸生活的作品。当时社会动荡,文人雅士多有避世隐居之心,陆龟蒙通过对山僧生活的刻画,既展现了僧人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也可能寄托了自己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