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梁怨别

陆龟蒙 〔唐朝〕

寥寥缺月看将落,檐外霜华染罗幕。

不知兰棹到何山,应倚相思树边泊。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稀疏的残月眼看就要西沉落下,屋檐外的霜花沾染了丝织的帷幕。

不知道那木兰木做的船已航行到哪座山边,想必正停靠在相思树旁吧。

1.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残月、霜华等清冷的景物,烘托出离别后的孤寂与愁绪。

2. 意象运用:诗中“缺月”“霜华”“兰棹”“相思树”等意象具有特定含义,缺月常象征离别、思念;霜华营造凄清氛围;兰棹代指行船;相思树直接关联思念之情。

3. 齐梁诗风:齐梁时期的诗歌多注重辞藻华丽,情感细腻,常带有感伤色彩,本诗题目中的“齐梁”可能借鉴了这种风格特点。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往往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含蓄深沉,多抒发个人情怀,本诗体现了这一特点。

  • 寥寥:形容稀疏、稀少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光芒微弱、显得稀疏。
  • 缺月:不圆的月亮,残月。
  • 看将落:眼看就要落下。
  • 霜华:即霜花,指凝结在物体表面的白色冰晶。
  • 罗幕:丝织的帷幕,质地轻薄。
  • 兰棹:兰木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常用作对船的美称。
  • 何山:哪座山,此处指船行至的地方。
  • 相思树:象征思念之情的树,古代传说中有种树名为相思树,常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意。
  • :停泊,停靠。

《齐梁怨别》是一首典型的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的唐诗。开篇两句,诗人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清的夜景。稀疏的残月即将落下,屋檐外的霜花已经染白了丝织的帷幕,这样的景象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也为后文的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景物转向了远行的人。“不知兰棹到何山”,一个“不知”道出了诗人对对方行踪的牵挂与迷茫,不知道那艘船已经行驶到了哪座山边。而“应倚相思树边泊”则是诗人的想象,他宁愿相信船儿正停靠在相思树旁,这既是对对方的一种美好期许,更蕴含着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将那份难以言说的牵挂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整首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没有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合理想象,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离别之愁,这正是唐诗含蓄蕴藉之美的体现。同时,诗中对意象的运用也十分巧妙,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以景起兴,首句“寥寥缺月看将落”描绘出一幅残月西沉的清冷夜景,“寥寥”既写月亮的稀疏,也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檐外霜华染罗幕”则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凄寒,霜花沾染罗幕,不仅点明了时节的寒冷,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后两句“不知兰棹到何山,应倚相思树边泊”由景入情,转入对远行之人的思念。诗人不知对方的船已行至何处,却想象着船儿或许正停靠在相思树旁,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想象之中,笔法委婉含蓄。全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将离别后的牵挂与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清幽,情感真挚。

陆龟蒙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反映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观察,也常带有淡淡的愁绪。《齐梁怨别》从题目中的“怨别”可知,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愁的诗作。齐梁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带有绮丽、感伤的风格,诗人可能借“齐梁”之名,暗合这种感伤的基调,来表达与友人或亲人分别后的思念与惆怅。具体创作的直接缘由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中意境来看,应是诗人在一个清冷的夜晚,因思念远行的人而作。

作者信息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