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二首

司空图 〔唐朝〕

清溪一路照羸身,不似云台画像人。

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仙。

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清澈的溪水一路映照我瘦弱的身影,我可不像那些能被画在云台上的功臣。

国史中的几行记载仍寄托着我的志向,只能用谈笑来继承英雄们留下的风采。

第二首:

在马上搜寻奇景已写下数篇诗作,在典籍之中仍自愧只是个疏顽的仙人。

在关隘处人们传说着开元年间的往事,指点之间我不禁怀疑那是孟浩然的踪迹。

1. 司空图:晚唐重要诗人、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理论有重要贡献。

2. 云台画像:东汉明帝为表彰开国功臣,在南宫云台绘制了邓禹等二十八将的画像,后世以“云台画像”代指功勋卓著的大臣。

3. 开元盛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风格清淡自然。

5. 商山:历史名山,在今陕西商洛,因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在此隐居而闻名。

  •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是古代著名的山脉,历史上多位文人曾在此活动。
  • 羸身:瘦弱的身体。
  • 云台画像:指东汉明帝在云台阁为开国功臣画像,后常用来指代功勋卓著的大臣。
  • 国史:国家编修的史书。
  • 英尘:英雄人物留下的风采、业绩。
  • 搜奇:搜寻奇异的景象、素材。
  • 籍中:典籍之中,此处可能指在文学典籍或历史记载中。
  • 顽仙:疏顽的仙人,作者自谦之词。
  • 关头:关隘之处。
  • 开元事:指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往事,开元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一生未仕,多漫游各地。

《商山二首》是司空图在漫游商山时创作的组诗,通过对自身境遇、历史典故和眼前景物的结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第一首诗,诗人以清溪映照自己瘦弱的身影起笔,将自己与云台画像上的功臣对比,表明自己虽无显赫功绩,却有着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怀。“国史数行犹有志”体现了他即使不在朝堂,仍关注着国家的历史与发展,“只将谈笑继英尘”则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传承英雄们的精神。

第二首诗更侧重于旅途所见所感。诗人在马背上创作诗歌,却自谦为“顽仙”,表现出谦逊的品格。而“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则将思绪拉向盛唐,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黄金时代,孟浩然是那个时代的著名诗人,诗人通过对这些的追忆,寄托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文化先贤的敬仰。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折射出晚唐时期文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是了解司空图诗歌风格和晚唐社会风貌的重要作品。

这两首诗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商山的景致,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第一首诗开篇“清溪一路照羸身,不似云台画像人”,以清溪照影自比,与云台功臣形成对比,既写出自身的境遇,又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则体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仍心怀志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继承英雄们的精神。

第二首“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创作的情景和自谦的态度。“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由眼前的关隘联想到开元盛世,又因传说而想到孟浩然,既流露对盛唐的怀念,也体现了对前代诗人的追慕,虚实结合,意蕴深远。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慨,耐人寻味。

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经历了唐朝由衰转亡的时期。他曾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后因时局动荡,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商山二首》可能是他在漫游商山时所作。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诗人目睹社会动荡,内心感慨万千,通过对商山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往事的追忆,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对世事的看法。商山历史悠久,常有文人墨客驻足,这也引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过往盛世的联想。

作者信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古诗数量:275名句数量: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