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司空图 〔唐朝〕

客处偷闲未是闲,石楠虽好懒频攀。

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异乡客居时偷来的片刻闲暇,并非真正的闲适;石楠花虽然美好,却也懒得去频繁攀折。

不知那带着风声的树叶沿着西去的归途,如何吹散了寒冷的云彩,让我得以望见故乡的山峦。

1. 司空图: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著有《二十四诗品》,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理论有重要贡献。

2. 石楠:在古诗中常作为景物出现,因四季常青、花期有特定时段,常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寄托。

3. 晚唐诗歌特点: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或清丽,或沉郁,常带有感伤、惆怅的色彩,这首诗体现了晚唐诗歌的典型情感基调。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石楠、风叶、寒云、故山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客处:指在异乡居住。
  • 偷闲:挤出空闲时间,忙中得闲。
  • 未是闲:并非真正的闲适。
  • 石楠: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白色小花。
  • 懒频攀:懒得经常去攀折。
  • 风叶:被风吹动的树叶。
  • 西归路:向西归去的路途,此处暗指归乡之路。
  • 寒云:寒冷的云彩。
  • 故山:故乡的山,代指故乡。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脉络。诗人开篇就点出自己在异乡的状态,“客处偷闲未是闲”,直接表明了身处他乡即便有空闲,内心也无法真正闲适,这是因为心中有着对故乡的牵挂。

接着看“石楠虽好懒频攀”,这里的石楠花可以看作是异乡美好的代表,但诗人却“懒频攀”,为什么呢?因为在思乡的情绪笼罩下,他乡的美景也失去了吸引力,这更反衬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诗人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自然景物。风叶西归,仿佛是在提示着归乡的方向,而希望风能够吹断寒云,让自己看到故乡的山峦,这其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归乡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层层铺垫,将思乡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沉,是晚唐思乡题材诗歌中的佳作。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首句“客处偷闲未是闲”,看似矛盾的表述,深刻地道出了异乡客居的无奈,即便有片刻空闲,内心的漂泊感也让这份闲适大打折扣,为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石楠虽好懒频攀”,以石楠花虽美却无心欣赏,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他乡的美景也无法驱散对故乡的思念。

后两句“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意境开阔又带着怅惘。诗人由风吹树叶联想到归乡之路,又寄希望于风能吹散寒云,让自己得以望见故乡的山峦,将思乡的迫切与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司空图是晚唐诗人、诗论家,一生历经战乱,仕途多有起伏。他常因战乱等原因客居他乡,对漂泊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此诗可能是他在异乡客居期间所作,通过对石楠及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身处异乡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颠沛流离,思乡成为很多文人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也融入了这样的时代氛围。

作者信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古诗数量:275名句数量: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