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恼得闲人作酒病,刚须又扑越溪茶。
洞中犹说看桃花,轻絮狂飞自俗家。
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
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恼得闲人作酒病,刚须又扑越溪茶。
洞中犹说看桃花,轻絮狂飞自俗家。
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
第一首:
杨花总是惹起人的愁绪和怨恨,即使关上门、垂下帘子,杨花依然能飘满家中。
这景象让清闲的人烦闷得像生了酒病,刚要平静下来,杨花却又飘落到越溪茶上。
第二首:
在山洞中还在谈论着观赏桃花的事,轻盈的柳絮却肆意飞舞,这是世俗人家才有的景象。
正恰逢阶前传来远方的书信,侍女随即拂拭器具,碾制新茶。
1. 作者: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其诗多抒发隐居闲适之情,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2. 体裁:这两首诗为七言绝句,是唐诗中常见的体裁,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讲究平仄和押韵。
3. 意象:诗中的“杨花”“柳絮”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常被用来寄托离愁、闲愁等情感。“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是重要的元素,常与闲情逸致相关联。
4. 越溪:古代著名的产茶地和西施浣纱之处,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常出现在古诗中,增添地域文化色彩。
5. 古代饮茶方式:诗中“碾新茶”反映了古代的一种饮茶方式,即把茶叶碾成粉末后饮用,与现代的泡茶方式不同。
《暮春对柳二首》是司空图描绘暮春景色、抒发内心感触的佳作。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人开篇就点出杨花“萦愁惹恨”的特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杨花轻飘飘的,却无孔不入,就算关上门、垂下帘,它还是能进到家里来,这种无处不在的感觉,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烦忧呢?“恼得闲人作酒病”,这里用“酒病”来形容被杨花烦扰的状态,非常形象,就像喝多了酒一样难受,而“刚须又扑越溪茶”则进一步说明这种烦扰的持续不断。
再看第二首,诗人笔锋一转,提到了“洞中犹说看桃花”,这里的“洞中”可能是指一个清静的地方,与外面“轻絮狂飞”的“俗家”形成对比,可能暗含着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而“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这两句,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远方的书信带来了消息,侍女忙着碾新茶,在暮春的惆怅中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期待。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对日常景物和小事的描写,把暮春时节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大家在品读的时候,可以留意诗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腻之处。
这两首诗围绕暮春时节的杨柳展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含蓄深远。
第一首着重写杨花带来的愁绪。“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开篇便点出杨花让人愁恨的特点,即使想躲避也无济于事,将杨花的无处不在描写得生动形象。“恼得闲人作酒病,刚须又扑越溪茶”,进一步写杨花对人的困扰,连清闲之人也被搅得心烦意乱,刚想平静下来,杨花又飘落到茶上,细腻地刻画了诗人被杨花烦扰的状态。
第二首则由景及事,意境有所转变。“洞中犹说看桃花,轻絮狂飞自俗家”,将“洞中”的清雅与“俗家”的柳絮纷飞对比,暗含诗人对世俗的某种看法。“正是阶前开远信,小娥旋拂碾新茶”,远方书信的到来和碾制新茶的场景,为诗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一丝暖意,使得诗歌在惆怅之中又有了些许慰藉。
两首诗整体以小见大,通过对暮春景物和日常小事的描写,传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耐人寻味。
司空图生活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一生仕途坎坷,后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善于捕捉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来抒发情感。《暮春对柳二首》创作于暮春时节,此时柳絮纷飞,是典型的暮春景象。诗人借对杨花、柳絮等暮春景物的描写,可能寄托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隐居生活的闲情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等复杂情感。具体的创作契机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流露的情绪来看,应是诗人在日常闲居生活中,触景生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