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十四舍人

司空图 〔唐朝〕

几年汶上约同游,拟为莲峰别置楼。

今日凤凰池畔客,五千仞雪不回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多年前在汶水之畔我们相约一同出游,还计划在莲峰之上另建一座楼阁。

如今你已是凤凰池畔的朝廷官员,面对那五千仞的莲峰积雪却再也不回头。

1. 舍人:古代官职名,历代设置略有不同,唐代舍人多在中书省任职,负责起草诏令等,是较为重要的官职。

2. 凤凰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作为中书省的代称,因中书省是朝廷重要机构,故“凤凰池畔客”常用来指在朝中任职的官员。

3. 仞:古代长度单位,不同朝代数值略有差异,一般认为一仞约为七尺或八尺,“五千仞”极言山峰之高。

4. 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等,其诗多抒发避世隐逸之情,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5. 汶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

  • 王十四舍人:指诗人的友人,曾任舍人这一官职,排行十四。
  • 汶上:汶水之畔,汶水在今山东省境内。
  • 约同游:约定一同游览。
  • :打算,计划。
  • 莲峰:可能指形似莲花的山峰,具体所指待考。
  • 别置楼:另外建造楼阁。
  • 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后多用来指代中书省,此处代指朝廷官场。
  • 畔客:指在凤凰池边的人,即身处朝廷的官员,这里指王十四舍人。
  • 五千仞雪:形容山峰极高,积雪深厚,这里指前文提到的莲峰。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尺或八尺。
  • 不回头:此处指不再回望过去约定同游的莲峰,暗含对友人入仕后不再念及旧约的感慨。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寄王十四舍人》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写给友人王十四舍人的一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寄赠之作,用于表达对友人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几年汶上约同游,拟为莲峰别置楼”,诗人回忆了过去与王十四舍人的约定。“几年”表明这个约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汶上”点明了约定的地点,“约同游”和“拟为莲峰别置楼”则具体描述了约定的内容,不仅要一同游览,还要在莲峰建造楼阁,这体现了两人曾经志同道合,都有着对山水之乐、隐逸生活的向往。

接着看后两句“今日凤凰池畔客,五千仞雪不回头”,视角转向现在。“凤凰池畔客”点明了王十四舍人的现状——成为了朝廷官员,身处繁华的官场。而“五千仞雪不回头”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约定要同游的莲峰,那巍峨的山峰和厚厚的积雪,如今友人却不再回望。这里的“不回头”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不再看那座山,更深层的是暗示友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约定,被官场的生活所吸引,与过去追求隐逸的初心渐行渐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约定的怀念,也流露出对友人入仕后变化的感慨。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体会其中蕴含的对官场与隐逸、初心与变化的思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前两句“几年汶上约同游,拟为莲峰别置楼”回忆往昔与友人在汶水之畔相约同游,甚至计划在莲峰另建楼阁,充满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与友人同游的期盼,画面温馨而富有诗意。

后两句“今日凤凰池畔客,五千仞雪不回头”则转到当下,友人已成为朝廷官员,身处凤凰池畔,却对曾经约定的莲峰雪景不再回望。“五千仞雪”既写出了莲峰的高峻与壮美,也象征着往昔那份纯粹的约定和隐逸情怀,而“不回头”三个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诗人对友人入仕后改变的惋惜、对旧约落空的怅惘,以及对官场可能磨灭初心的隐忧,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比鲜明,将往昔的美好约定与今日的物是人非巧妙结合,情感真挚深沉,引人深思。

从诗中内容来看,诗人与王十四舍人曾有过一同游览的约定,计划在莲峰建造楼阁。后来王十四舍人进入朝廷为官,诗人便写下这首诗寄给他。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官场复杂,诗人自身可能对官场较为淡泊,而友人入仕后与往昔的隐逸之约渐行渐远,这首诗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友人变化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约定的怀念。

作者信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古诗数量:275名句数量: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