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
露馀山青,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
露馀山青,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精神上存有富贵气象,才会看轻黄金。
浓艳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枯竭,看似浅淡的却常常蕴含深意。
晨露未干时青山更显青翠,红杏在林中绽放。
月光照亮华美的屋舍,彩绘的桥梁掩映在碧绿的树荫之中。
金杯里斟满美酒,与客人一同弹琴赏乐。
能从中获取自足的乐趣,足以畅怀抒展美好的襟怀。
1. 《诗品二十四则》: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著作,以四言诗的形式品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司空图: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其诗歌理论强调“韵味说”,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含蓄之美。
3. 绮丽风格:一种诗歌风格,并非单纯指辞藻的华丽,更强调内在精神的丰富与意境的优美和谐,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统一。
4. 诗歌意象:诗中“露”“山青”“红杏”“月明”“华屋”“画桥”等都是典型的诗歌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诗品二十四则·绮丽》是司空图对诗歌绮丽风格的精彩解读。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绮丽”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开篇两句“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是理解这则诗品的关键。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绮丽源于内在的精神富足,当作品拥有了这种精神内涵,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的物质奢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接着,“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提醒我们在创作中要把握好分寸,过分的浓墨重彩反而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而看似平淡的表达往往能蕴含更丰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和创作诗歌时,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后面的几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了绮丽风格的具体模样。这些意象清新自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绮丽之美是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的。
最后,“取之自足,良殚美襟”则让我们明白,欣赏这种绮丽的诗歌,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抒发内心的美好情感。总的来说,这则诗品不仅是对一种诗歌风格的阐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审美理念,对我们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则诗品深刻阐释了“绮丽”风格的真谛。开篇“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便点出核心,真正的绮丽在于内在的精神富贵,而非外在的物质奢华,这是对绮丽风格的本质界定。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则从创作手法上提出见解,反对过度雕琢的浓艳,推崇看似浅淡却意味深长的表达,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含蓄之美的追求。
随后“露馀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四句,以一系列清新优美的意象,生动展现了绮丽风格的具体呈现。这些意象自然和谐,既富有美感,又不显得刻意浓艳,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则描绘了充满闲情逸致的生活场景,进一步丰富了绮丽风格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与精神内涵。结尾“取之自足,良殚美襟”点明这种绮丽之美能够让人获得心灵的满足,尽情抒发美好的情怀,收束全篇,升华了主题。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的诗坛存在着过于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不良风气。司空图有感于此,撰写了这组诗论,旨在探讨诗歌的不同风格特质,引导诗歌创作走向注重意境和内在韵味的道路。《绮丽》作为其中一则,专门论述了绮丽风格的内涵与境界,强调真正的绮丽并非流于表面的浓艳,而是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