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绮丽

司空图 〔唐朝〕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

露馀山青,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精神上存有富贵气象,才会看轻黄金。

浓艳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枯竭,看似浅淡的却常常蕴含深意。

晨露未干时青山更显青翠,红杏在林中绽放。

月光照亮华美的屋舍,彩绘的桥梁掩映在碧绿的树荫之中。

金杯里斟满美酒,与客人一同弹琴赏乐。

能从中获取自足的乐趣,足以畅怀抒展美好的襟怀。

1. 《诗品二十四则》: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著作,以四言诗的形式品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司空图: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其诗歌理论强调“韵味说”,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含蓄之美。

3. 绮丽风格:一种诗歌风格,并非单纯指辞藻的华丽,更强调内在精神的丰富与意境的优美和谐,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统一。

4. 诗歌意象:诗中“露”“山青”“红杏”“月明”“华屋”“画桥”等都是典型的诗歌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 神存富贵:指作品的精神内涵蕴含着富贵的气象。
  • 始轻黄金:才会轻视表面的黄金财富,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 浓尽必枯:过分浓艳的文辞或意象,最终必然会显得枯竭乏味。
  • 浅者屡深:看似浅淡的表达,往往能蕴含深厚的意味。
  • 露馀山青:晨露未干时,山峦显得更加青翠。
  • 华屋:华美的屋舍。
  • 画桥:有彩绘装饰的桥梁。
  • 金尊:金杯,代指美酒。
  • 良殚美襟:足以尽情抒发美好的情怀。殚,尽;襟,襟怀。

《诗品二十四则·绮丽》是司空图对诗歌绮丽风格的精彩解读。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里的“绮丽”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一味追求华丽辞藻,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开篇两句“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是理解这则诗品的关键。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绮丽源于内在的精神富足,当作品拥有了这种精神内涵,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的物质奢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接着,“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提醒我们在创作中要把握好分寸,过分的浓墨重彩反而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而看似平淡的表达往往能蕴含更丰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和创作诗歌时,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后面的几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我们展现了绮丽风格的具体模样。这些意象清新自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绮丽之美是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的。

最后,“取之自足,良殚美襟”则让我们明白,欣赏这种绮丽的诗歌,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抒发内心的美好情感。总的来说,这则诗品不仅是对一种诗歌风格的阐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审美理念,对我们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则诗品深刻阐释了“绮丽”风格的真谛。开篇“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便点出核心,真正的绮丽在于内在的精神富贵,而非外在的物质奢华,这是对绮丽风格的本质界定。

“浓尽必枯,浅者屡深”则从创作手法上提出见解,反对过度雕琢的浓艳,推崇看似浅淡却意味深长的表达,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含蓄之美的追求。

随后“露馀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四句,以一系列清新优美的意象,生动展现了绮丽风格的具体呈现。这些意象自然和谐,既富有美感,又不显得刻意浓艳,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

“金尊酒满,共客弹琴”则描绘了充满闲情逸致的生活场景,进一步丰富了绮丽风格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与精神内涵。结尾“取之自足,良殚美襟”点明这种绮丽之美能够让人获得心灵的满足,尽情抒发美好的情怀,收束全篇,升华了主题。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的诗坛存在着过于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不良风气。司空图有感于此,撰写了这组诗论,旨在探讨诗歌的不同风格特质,引导诗歌创作走向注重意境和内在韵味的道路。《绮丽》作为其中一则,专门论述了绮丽风格的内涵与境界,强调真正的绮丽并非流于表面的浓艳,而是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底蕴。

作者信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古诗数量:275名句数量: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