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司空图 〔唐朝〕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翠绿的杉树林边有一座荒野小屋,夕阳西下,空气清新宜人。

摘下头巾独自漫步,不时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鸿雁没有飞来,那个人远行在外。

所思念的人并不遥远,仿佛就在眼前,如同平常的生活一般。

海风吹拂着碧云,夜晚的水渚上明月皎洁。

如果有美妙的语句,就像大河横亘在眼前一样气势恢宏。

1. 《诗品二十四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强调"韵味说",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含蓄之美。

3. "沈著"作为一种诗歌风格,强调情感的深沉、表达的蕴藉,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张扬。

4.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

5. 鸿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传递书信、寄托思念的象征意义。

  • 沈著:沉着,指诗歌风格深沉蕴藉,不浮浅。
  • 绿杉野屋:翠绿的杉树,荒野中的屋舍。
  • 气清:空气清新。
  • 脱巾:摘下头巾,形容不拘束的状态。
  • 独步:独自漫步。
  • 鸿雁:一种候鸟,古代常用来传递书信,此处代指书信。
  • 之子:那个人,指所思念的人。
  • 远行:到远方去。
  • 所思不远:所思念的人好像并不遥远。
  • 若为平生:仿佛是平常的生活一样。
  •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 佳语:美妙的语句,这里指优秀的诗歌作品。
  • 大河前横:大河横亘在眼前,形容气势壮阔。

这首《诗品二十四则·沈著》是司空图对"沈著"这一诗歌风格的诠释。首先,从字面来看,诗歌描绘了一系列宁静、清幽的景象,如绿杉野屋、落日、夜渚月明等,这些景象的选择都服务于"沈著"风格的体现,营造出一种深沉、平和的氛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将思念等情感融入景物和日常情境中,如"鸿雁不来,之子远行",通过鸿雁未到暗示书信不通,从而表达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这正是"沈著"风格的重要特征。

最后一句"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是对"沈著"风格诗歌艺术效果的比喻,说明这种风格的诗歌虽然看似平静,却蕴含着如大河般壮阔的力量和深厚的内涵。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把握"沈著"的诗歌风格,以及司空图的诗歌美学思想。

此诗生动地描绘出"沈著"的诗歌风格特点。开篇"绿杉野屋,落日气清"勾勒出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蕴藉的基调。"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听觉感受,进一步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体现出一种不事张扬的沉着气度。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则由景入情,将思念之情融入平静的叙述中,情感深沉而不外露,符合"沈著"的风格。

后两句"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再次展现开阔清幽的景致,最后以"如有佳语,大河前横"作结,用大河横亘的壮阔景象比喻"沈著"风格的诗歌所具有的雄浑气势和深厚底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的代表作之一,他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司空图不满现实,隐居山林,专注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和创作。《诗品二十四则》以四言诗的形式,品评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沈著"便是其中之一。这组作品的创作,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也寄托了他在乱世中对宁静、高远境界的向往。

作者信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古诗数量:275名句数量: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