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凝神专注于灵秀的本质,稍稍回归到纯真自然的境界。
如同寻觅水中的倒影,如同描绘和煦的春天。
风云变幻多端,花草富有生机与神采。
像大海的波澜壮阔,像山峦的突兀嶙峋。
这些都如同大道一般,精妙地契合于世间万物。
摆脱事物外在形态的束缚而能把握其内在神似,大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吧。
1. 《诗品二十四则》:是晚唐诗人司空图的重要诗论著作,以四言诗的形式品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司空图: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其诗论强调“韵味”说,注重诗歌的含蓄美和艺术境界。
3. 形神兼备: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艺术作品既要描绘出事物的外在形态,又要表现出其内在精神气质,此诗中“离形得似”便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
4. 四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句式以四字为主,起源较早,《诗经》中多为此类句式,司空图用四言诗形式撰写诗品,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借鉴。
我们来看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形容》。首先,从题目来看,“形容”在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中对事物的描绘和表现。
开头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创作时要排除杂念,专注于事物的灵秀本质,让自己的心境回归到纯真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描绘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像我们画画前,要先静下心来观察事物的本质一样。
接着,诗人用“如觅水影,如写阳春”来比喻创作过程。水中的倒影是虚幻又灵动的,很难捕捉,这就像我们要表现事物的神韵,不能只看表面;描绘阳春则需要展现出春天的温暖、生机,这要求我们写出事物的独特气质。后面提到的“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是说自然万物都是变化多样、富有生机的,我们在描写时要抓住这些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它们的活力。
最后几句是升华,把诗歌的描绘技巧和宇宙大道联系起来。真正好的描写不是简单地模仿外形,而是要和万物的规律相契合,做到“离形得似”,也就是摆脱外形的限制,抓住内在的神似。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歌时需要体会的要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诗歌创作中“形容”技巧的探讨,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追求神似、注重内在韵味的审美追求。
此诗围绕诗歌创作中“形容”这一核心展开,深刻阐述了艺术表现的精髓。开篇“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强调诗人应凝神专注于事物的本质,回归纯真自然的创作心态,这是进行精妙形容的前提。
中间四句“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形容的要诀。“觅水影”“写阳春”形象地表明创作需捕捉事物的神韵而非表面;“风云变态”“花草精神”则列举自然景象,说明好的形容应展现出事物的动态与生机,体现出万物的独特气质。
后两句“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将诗歌的形容之道提升到与宇宙大道相通的高度,指出真正高明的艺术表现是与万物相融,摆脱外在形态的束缚而达到神似的境界,这正是诗人所推崇的创作理想。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不仅是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总结,也蕴含着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