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春与送春,多绕曲江滨。
一片凫鹥水,千秋辇毂尘。
岸凉随众木,波影逐游人。
自是游人老,年年管吹新。
寻春与送春,多绕曲江滨。
一片凫鹥水,千秋辇毂尘。
岸凉随众木,波影逐游人。
自是游人老,年年管吹新。
寻觅春天与送别春天,常常在曲江岸边徘徊。
一片水泽中有野鸭和鸥鸟嬉戏,千年以来这里都弥漫着帝王车驾扬起的尘土。
岸边的清凉随着众多树木一同到来,水波的影子追随着游玩的人们。
自然是游玩的人渐渐老去,可每年的管弦吹奏声却总是崭新的。
1. 曲江:唐代长安城著名的风景区,在唐诗中经常被提及,是文人雅士聚会、赏景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带有感伤、忧郁的色彩,常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张乔的这首诗体现了这一特点。
3. 对仗:这首诗中间两联“一片凫鹥水,千秋辇毂尘”“岸凉随众木,波影逐游人”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4. 意象:诗中“凫鹥”“水”“尘”“木”“波影”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春景,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曲江春》是晚唐诗人张乔的一首佳作,通过对曲江春景的描绘,抒发了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开篇诗人便点出自己在曲江岸边为寻春和送春而频繁往来,这一行为本身就带有对春光的珍视与不舍。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曲江的景色,水鸟在水中自在嬉戏,而这片土地上却留存着千年以来帝王车驾留下的痕迹,自然之景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历史的遐想。
再看岸边的景象,凉意伴着树木而来,水波的影子追随着游玩的人们,这些动态的描写让春景更加鲜活,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动。最后,诗人感慨游玩的人会渐渐老去,但每年春天曲江的管弦之声却依旧崭新,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生短暂与自然、世事循环不息的矛盾,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将写景、抒情、咏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欣赏曲江春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独特思考。
这首诗围绕曲江春景展开,情景交融,蕴含着深沉的感慨。首联“寻春与送春,多绕曲江滨”,点出诗人在曲江岸边频繁往来,既有寻觅春光的欣喜,也有送别春光的不舍,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感伤的基调。
颔联“一片凫鹥水,千秋辇毂尘”,时空交错,将眼前水鸟嬉戏的自然之景与千年以来京城的繁华过往相联系,以“凫鹥水”的清幽对比“辇毂尘”的喧嚣,暗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思索。
颈联“岸凉随众木,波影逐游人”,细致描绘了曲江岸边的景色,凉意随着树木蔓延,水波影子追逐游人,动静结合,画面生动,同时也暗示着时光如流水般不停歇。
尾联“自是游人老,年年管吹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游人的老去与每年崭新的管弦声相对比,突出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余味悠长。
张乔是晚唐诗人,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曲江在唐代是极为繁华的地方,是皇室贵族、文人雅士赏春游乐的好去处,尤其在盛唐时期,这里更是热闹非凡。然而到了晚唐,国力衰退,曲江的繁华虽有留存,但已难比往昔。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游览曲江,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既描绘了曲江的春景,也寄寓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