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夜坐

张乔 〔唐朝〕

蓝水警尘梦,夜吟开草堂。

月临山霭薄,松滴露花香。

诗外真风远,人间静兴长。

明朝访禅侣,更上翠微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蓝溪的流水声惊醒了尘世的迷梦,夜晚在草堂中吟诗抒怀。

月光照在淡薄的山间云气上,松针上滴落的露珠带着花香。

诗歌之外真正的意趣深远悠长,人世间宁静的兴致也随之增长。

明天早晨要去拜访禅门伴侣,还要登上那青翠掩映的僧房。

1. 张乔,晚唐诗人,与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郑谷、李频、姚合、周繇、温宪并称“芳林十哲”。

2. 晚唐诗歌多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常带有隐逸、闲适的色彩,这首《蓝溪夜坐》便是典型代表。

3. 诗中的“翠微”一词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多用来指青翠的山或山气,如“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4. 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松滴露花香”既写了视觉上的露珠,又写了嗅觉上的花香,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蓝水:指蓝溪,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隐居之地附近的溪流。
  • 警尘梦:惊醒尘世的梦幻,意为流水声让诗人从世俗的思绪中清醒。
  • 草堂:诗人隐居的简陋住所。
  • 山霭:山间的云气、雾气。
  • 真风:指超脱世俗的真正意趣、风范。
  • 静兴:宁静中的兴致、情怀。
  • 禅侣:修禅的同伴,指僧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 翠微房:指掩映在青翠山色中的僧房、禅房。翠微,指青翠的山气或青翠的山。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张乔的《蓝溪夜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它描绘了诗人在蓝溪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

开篇“蓝水警尘梦,夜吟开草堂”,“警尘梦”这个词用得很妙,流水声本是寻常之声,却能惊醒诗人的尘世之梦,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比较超脱的,他在夜晚的草堂中吟诗,开启了这段宁静的时光。

接着看颔联,这两句写景非常精彩。“月临山霭薄”,月光洒在薄薄的山霭上,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松滴露花香”,松树上面的露珠滴下来,还带着花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清新宜人?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嗅觉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蓝溪夜晚的美好。

然后是颈联,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诗外真风远”说的是诗歌之外还有更深远的意趣,“人间静兴长”则表达了在宁静中,人的兴致也会变得悠长。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最后尾联“明朝访禅侣,更上翠微房”,告诉我们诗人第二天要去拜访禅友,还要登上那青翠的禅房,这说明诗人不仅享受当下的宁静,还向往着与禅意相关的生活,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延伸。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追求,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种清幽淡远的氛围。

这首诗描绘了蓝溪夜晚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首联“蓝水警尘梦,夜吟开草堂”以蓝溪流水声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又巧妙地引出诗人从尘世思绪中惊醒,开启草堂夜吟的情境,奠定了全诗宁静清幽的基调。

颔联“月临山霭薄,松滴露花香”是写景名句,月光、薄霭、松树、露珠、花香,多种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月夜山景图,调动了视觉和嗅觉,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诗外真风远,人间静兴长”由景生情,从眼前的美景延伸到对诗歌意趣和人生境界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的深远意趣和绵长兴致。

尾联“明朝访禅侣,更上翠微房”则表明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余味无穷。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远,将写景、抒情、言志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张乔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山水情怀。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隐居在蓝溪附近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往往通过寄情山水、亲近禅佛来寻求内心的安宁。诗人在夜晚于草堂闲坐,聆听水声,欣赏月色山景,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