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中岳颛顼先生

张乔 〔唐朝〕

先生颛顼后,得道自何人。

松柏卑于寿,儿孙老却身。

夜窗峰顶曙,寒涧洞中春。

恋此逍遥境,云间不可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先生您是颛顼的后裔,不知是师从何人得道成仙。

松柏的寿命在您面前也显得短暂,您的儿孙都已衰老,而您却依旧保持着青春容颜。

夜晚在峰顶的窗前守候到黎明,寒冷的山涧中,洞府里却宛如春天。

沉醉在这逍遥自在的境地,即便身处云端也不愿与人亲近。

1. 颛顼: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2. 中岳:指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五岳”之一,既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道教圣地,有众多道观和历史遗迹。

3. 晚唐诗歌:晚唐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一部分诗人继承了山水田园诗派的传统,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张乔便是其中之一。

4. 道家思想:诗中体现了道家对长生不老、逍遥自在境界的追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颛顼先生:指诗中所寄赠的对象,传说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此处可能指一位修道之人。
  • 得道:指修炼成仙,获得道家所说的大道。
  • 松柏卑于寿:松柏以长寿著称,此处说松柏的寿命在对方面前也显得卑微,形容对方寿命极长。
  • 儿孙老却身:指对方的儿孙都已衰老,而他自身却未衰老。
  • 夜窗峰顶曙:在峰顶的窗前从夜晚守候到黎明。
  • 寒涧洞中春:寒冷的山涧中的洞府里却有春天般的暖意,形容洞府环境宜人,也暗示道家仙境。
  • 逍遥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云间不可亲:指身处云端般的仙境,不愿与世俗之人亲近。

《寄中岳颛顼先生》是晚唐诗人张乔写给一位隐居在中岳嵩山的修道高人的诗作。我们先来了解诗的整体脉络,开篇通过询问对方的身世和得道之师,引出这位颛顼先生的不凡。接着,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松柏的长寿和对方相比,将其儿孙的衰老和对方的不老相比,生动地展现出这位先生修道有成,超越了常人的生老病死。

再看诗中对环境的描写,“夜窗峰顶曙,寒涧洞中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幽奇绝的画面,峰顶的黎明、寒涧中洞府的春意,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更仿佛看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仙境,这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栖息之地。

最后,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这种逍遥境界的喜爱,“恋此逍遥境,云间不可亲”既体现了对修道先生的敬仰,也流露出自己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通过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特殊情怀以及道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首诗开篇便点出对方的身份,称其为颛顼后裔并询问其得道之师,既暗示了对方身份的不凡,又带有一丝好奇与敬仰。颔联“松柏卑于寿,儿孙老却身”运用对比手法,以松柏的长寿反衬对方寿命更长,以儿孙的衰老反衬对方容颜不老,突出了对方修道有成、超越凡俗的特质,极具想象力。

颈联“夜窗峰顶曙,寒涧洞中春”描绘了对方所居环境的清幽与奇特,峰顶的黎明、寒涧中洞府的春意,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妙,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让人感受到修道之地的静谧与祥和。

尾联“恋此逍遥境,云间不可亲”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种逍遥自在境界的喜爱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方已超脱尘世,不与凡俗亲近,进一步凸显了其仙人般的风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高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隐逸修道生活的羡慕之情。

张乔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以山水、隐逸为主题。中岳指嵩山,是道教名山。诗题中的“颛顼先生”应为一位隐居在中岳嵩山的修道高人。张乔可能在游历嵩山时结识了这位隐士,或对其事迹有所耳闻,心生仰慕,于是写下这首诗寄赠,表达对其修道成仙、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少文人向往归隐山林、超脱尘世的生活,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精神追求。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