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

张乔 〔唐朝〕

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

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

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费征君的草堂已经荒芜湮没之后,我来来往往向樵夫打听他的往事。

断裂的石头在荒芜的树林外面,孤独的坟墓处在傍晚的阳光之中。

几条溪流分割着广阔的原野,九座山峰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下。

那烟雾笼罩的石壁曾是他行走的地方,如今通往青云的道路已经不通。

1. 征君:古代对被朝廷征召而不肯就任的隐士的尊称。

2.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原名九子山,后因李白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而改称九华山。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或清丽婉约,或萧瑟悲凉,常带有感伤色彩,张乔的这首诗便体现了晚唐诗歌中常见的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4. 律诗结构: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经:经过,路过。
  •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 费征君:指费冠卿,唐代隐士,曾被征召为官而不就,故称征君。
  • 故居:过去住过的地方。
  • 芜没:荒芜湮没,指杂草丛生而被掩盖。
  • 樵翁:打柴的老翁。
  • 断石:断裂的石头。
  • 孤坟:指费征君的坟墓。
  • 晚照:傍晚的阳光。
  • 数溪:几条溪流。
  • 大野:广阔的原野。
  • 九子:指九华山的山峰,九华山有九峰形似莲花,又称九子山。
  • 寒空:寒冷的天空。
  • 烟壁:烟雾笼罩的石壁。
  • 曾行处:曾经行走的地方。
  • 青云路:指仕途,也可指通往仙境的路,这里既指费征君未仕的经历,也暗示其已逝去。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人张乔路过九华山费征君的故居,看到眼前荒芜的景象,不禁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交代了背景,费征君的草堂已经荒芜,诗人向樵夫打听,这一行为就体现了他对费征君的关注和怀念。颔联具体描写了故居周围的景色,断石、荒林、孤坟、晚照,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故居的衰败

这首诗通过对费征君故居及周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肃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费征君的深切怀念。

首联“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开门见山,写故居已经荒芜,诗人只能向樵夫打听往事,既点明了访问的时间和地点,也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颔联“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描绘了故居周围的景象,断裂的石头、荒芜的树林、孤独的坟墓在晚照中更显凄凉,进一步烘托出岁月的沧桑和逝者的寂寞。

颈联“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几条溪流分割原野,九座山峰矗立寒空,境界开阔,既写出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也以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

尾联“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由景及人,想到费征君曾行走的烟壁,如今他已逝去,无论是仕途还是仙境之路都已不通,既表达了对费征君隐逸不仕的赞赏,也流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怅惘。

全诗语言质朴,写景状物真切自然,情景交融,将对前人的缅怀之情融入到萧瑟的景物之中,意蕴深远。

张乔是晚唐诗人,一生困顿,多漫游各地,寄情山水。费征君即费冠卿,是中唐时期的隐士,曾隐居九华山。费冠卿才华出众,唐宪宗时被征召为右拾遗,他却以病辞谢,不愿为官,终生隐居九华山,死后也葬于山中。张乔路过费冠卿的故居,看到其故居已然荒芜,触景生情,感慨费征君的生平与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费征君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些许感慨。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