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作

张乔 〔唐朝〕

凭槛见天涯,非秋亦可悲。

晚天帆去疾,春雪燕来迟。

山水分乡县,干戈足别离。

南人废耕织,早晚罢王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倚靠着栏杆远望天边,即使不是秋天也令人心生悲戚。

傍晚时分,帆船疾驰而去;春天里,雪花飘落,燕子也来得迟缓。

山水阻隔,将乡县分隔开来;战乱频繁,足以造成无数别离。

南方的百姓荒废了耕作纺织,不知早晚才能使军队罢兵休战。

1. 张乔:晚唐诗人,以写山水、边塞诗见长,风格清新俊逸,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反映战乱、民生疾苦等内容,情感上多带有悲凉、感伤的色彩。

3.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江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和对现实的感慨。

4. 意象:诗中的“天涯”“帆”“春雪”“燕”“山水”“干戈”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天涯”象征着遥远和漂泊,“帆”常与离别相关,“干戈”代表战争等。

  • 凭槛:倚靠着栏杆。
  •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 :迅速,快速。
  •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 :足够,足以。
  • 南人:南方的百姓。
  • 耕织:耕种和纺织,代指农业生产。
  • 王师:朝廷的军队。

《江楼作》是晚唐诗人张乔的一首佳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开篇“非秋亦可悲”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悲伤并非因季节而起,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感慨。

接着看诗句内容,首联写诗人凭栏远眺,心中涌起悲戚之情。颔联通过描写晚天的帆船和春雪后的燕子,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带有一丝落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伤。颈联直接揭示了造成悲伤的原因,山水相隔让人与家乡分离,而战乱更是让无数人经历别离之苦。尾联则将目光投向受苦的百姓,他们因战乱无法正常生产,诗人发出了对和平的期盼。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同时,了解晚唐的社会背景,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情景交融,首联“凭槛见天涯,非秋亦可悲”开篇点出悲绪,即便不是多愁善感的秋天,远眺天涯也让人悲从中来,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

颔联“晚天帆去疾,春雪燕来迟”以景衬情,傍晚的帆船疾驰而去,春天的燕子因春雪而来得迟缓,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颈联“山水分乡县,干戈足别离”将笔触转向社会现实,山水阻隔使乡县分离,而战乱更是造成了无数的别离,直接点出了悲苦的根源。

尾联“南人废耕织,早晚罢王师”则关注到百姓的苦难,南方百姓因战乱荒废了生产,诗人期盼军队能早日罢战,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个人的悲愁与社会的苦难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乔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战乱时期,诗人登上江楼,目睹战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的苦难,心生感慨而作。诗中描绘的别离之苦、百姓生活的艰难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