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

李山甫 〔唐朝〕

幽居少人事,三径草不开。

隐几虚室静,闲云入坐来。

至道非内外,讵言才不才。

宝月当秋空,高洁无纤埃。

心灭百虑减,诗成万象回。

亦有吾庐在,寂寞旧山隈。

从容未归去,满地生青苔。

谢公寄我诗,清奇不可陪。

白雪飞不尽,碧云欲成堆。

惊风出地户,虩虩似震雷。

吟哦山岳动,令人心胆摧。

思君览章句,还复如望梅。

慷慨追古意,旷望登高台。

何当陶渊明,远师劝倾杯。

流年将老来,华发自相催。

野寺连屏障,左右相裴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幽居山中少与人往来,门前小径长满荒草。倚靠几案静坐虚室,闲云飘入窗边相伴。
大道不分内外之别,何必计较才华高低。秋夜明月悬于晴空,澄澈高远不染尘埃。
心中杂念消散殆尽,诗句成时万象归来。故乡草庐仍在山隅,寂寞深掩于旧日山湾。
从容未定归去之时,阶前已生层层青苔。谢公赠我清奇诗篇,白雪碧云堆叠成卷。
疾风穿户惊雷乍响,吟诵声震山岳动摇。读君诗如望梅止渴,追怀古意独登高台。
何时能效陶渊明趣,把酒远师共饮开怀。岁月匆匆人将老去,白发相催野寺徘徊。

  • 隐逸诗:表现隐居生活及超脱情怀的诗歌类型
  • 酬答诗:文人之间以诗歌形式相互应答的作品
  • 意象组合:诗中"三径-虚室-闲云"构成隐逸意象群
  • 用典艺术:化用陶渊明、谢灵运等前贤典故
  • 对仗技巧:"宝月当秋空"与"高洁无纤埃"的工对
  • 三径:典出《三辅决录》,指隐士居所。
  • 隐几:倚靠几案,形容闲适之态。
  • 谢公:此处借指赠诗者刘书记。
  • 虩虩(xì):形容雷声震动。
  • 望梅:化用"望梅止渴"典故,喻诗作带来的精神慰藉。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结构解析:前八句写隐居实景,中八句评友人诗作,后八句抒人生感怀,形成"景-事-情"三重结构。
2. 情感脉络:从"百虑减"的平静到"心胆摧"的震撼,最终归于"劝倾杯"的豁达,体现情感跌宕。
3. 艺术特色:善用对比(静居与雷震)、比喻(诗如望梅)、象征(青苔喻时光),展现晚唐诗歌精微特质。

全诗以"幽居"开篇,通过"草不开""虚室静"等意象营造孤寂氛围,转而以"宝月""闲云"展现超脱心境。中段突转笔锋,用"惊雷""山岳动"形容友人诗作气势,形成静动对比。尾联"华发""野寺"回归现实,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隐逸志趣的升华。诗中巧妙化用陶渊明意象,体现晚唐隐逸诗风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李山甫隐居时期,酬答友人刘书记赠诗而作。晚唐社会动荡,诗人选择幽居山林,通过描写静观云月、诗酒自适的生活,表达对陶渊明式隐逸的向往,同时暗含年华老去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古诗数量:88名句数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