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郑先辈华山罗谷访张隐者

李山甫 〔唐朝〕

白云闲洞口,飞盖入岚光。

好鸟共人语,异花迎客香。

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

不是陪仙侣,无因访阮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白云悠闲地飘荡在洞口,飞驰的车盖驶入山间的雾气霞光之中。

美丽的鸟儿仿佛在和人一起交谈,奇异的花朵散发着芬芳迎接客人。

山谷中的风声如同鼓乐之声,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仿佛能看见天然的纹理文采。

如果不是陪伴着仙人般的友人,就没有机缘拜访像阮郎那样的隐士。

1. 李山甫:晚唐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部分描绘山水隐逸。

2. 阮郎典故:源自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传说,后常被用作与隐逸、神仙相关的典故。

3. 律诗特点: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拟人手法:诗中“好鸟共人语,异花迎客香”运用拟人,赋予花鸟人的动作情态,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先辈:对前辈的尊称。
  • 隐者:隐居的人,指张隐者。
  • 飞盖:指飞驰的车辆,盖是古代车上的篷盖,代指车。
  • 岚光:山间雾气缭绕所呈现的光彩。
  • 共人语:好像和人说话一样。
  • 谷风:山谷中的风。
  • 鼓吹:古代的一种乐器合奏,这里形容风声像鼓乐声。
  • 文章:指天然形成的花纹、纹理。
  • 仙侣:仙人般的伴侣,这里指郑先辈。
  • 阮郎:相传东汉阮肇与刘晨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留居半年,后世以阮郎代指隐士或与神仙有关的人物,这里指张隐者。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一首五言律诗,记录了诗人陪伴郑先辈拜访华山罗谷张隐者的经历。

首联描绘了出发去拜访隐者时的情景,白云在洞口悠闲飘荡,车子驶入山间雾气缭绕的光影中,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清幽的山间环境,让我们感受到此行的雅致。

颔联写途中所见所闻,可爱的鸟儿好像在和人说话,奇异的花朵带着香气迎接客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让花鸟都充满了灵性,也体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颈联继续描写山谷中的景象,山谷里的风声如同鼓乐一般动听,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有着天然的纹理,像是精美的文章,这两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说如果不是陪着像仙人一样的郑先辈,就没有机会拜访像阮郎一样的张隐者,既表达了对同行者的赞赏,也突出了这次拜访的珍贵,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此次经历的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和拜访过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描绘了拜访隐者途中及所见的清幽景象,充满了闲适高雅的情趣。首联“白云闲洞口,飞盖入岚光”以白云、洞口、飞盖、岚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山间访友的画面,“闲”字写出白云的悠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的闲适。颔联“好鸟共人语,异花迎客香”运用拟人的手法,鸟儿与人交谈,花儿散发香气迎接客人,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生机勃勃、友好亲切的氛围。颈联“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将谷风比作鼓乐声,将苔石上的纹理视为天然文章,想象力丰富,写出了山谷的奇妙。尾联“不是陪仙侣,无因访阮郎”既赞美了同行的郑先辈,又点出拜访隐者的难得,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和此次探访经历的珍视。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情景交融,让人感受到山间隐逸环境的美好与宁静。

李山甫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对现实的感慨或描绘山水风光、隐逸生活。此诗从题目可知,是诗人陪伴郑先辈到华山罗谷拜访一位姓张的隐者时所作。当时社会可能动荡不安,不少文人雅士向往归隐生活,诗人通过探访隐者,感受隐逸环境的清幽,写下此诗记录这次经历。

作者信息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古诗数量:88名句数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