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十首

李山甫 〔唐朝〕

灞岸江头腊雪消,东风偷软入纤条。

春来不忍登楼望,万架金丝著地娇。

受尽风霜得到春,一条条是逐年新。

寻常送别无馀事,争忍攀将过与人。

长恨阳和也世情,把香和艳与红英。

家家只是栽桃李,独自无根到处生。

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假饶张绪如今在,须把风流暗里销。

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

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

终日堂前学画眉,几人曾道胜花枝。

试看三月春残后,门外青阴是阿谁。

也曾飞絮谢家庭,从此风流别有名。

不是向人无用处,一枝愁杀别离情。

从来只是爱花人,杨柳何曾占得春。

多向客亭门外立,与他迎送往来尘。

强扶柔态酒难醒,殢著春风别有情。

公子王孙且相伴,与君俱得几时荣。

无赖秋风斗觉寒,万条烟草一时干。

游人若要春消息,直向江头腊后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灞岸江头的腊雪已消融,东风悄悄将柔软吹入柳条。春日来临不忍登楼远望,万条金色柳丝垂地娇媚。

历经风霜才迎来春天,每条柳枝年年焕新。寻常送别时无他事,怎忍心折柳赠与他人。

常怨春光也世俗,只将芬芳与艳丽赋予红花。家家只愿栽种桃李,唯柳无根却四处生长。

只为遮掩楼阁与拂过桥梁,被人随意摧折了枝条。即便张绪(南朝美男子)在世,也需将风流暗自收敛。

柔弱柳枝低垂自在,依傍他人门户与楼台。秋风不懂怜惜扶持,任由寒露烟霭欺压至秋。

整日在堂前学画眉妆,几人曾赞它胜过鲜花?试看三月春残之后,门外青荫依旧属于它。

也曾如谢家柳絮般风流,从此别具一格留名。并非对人毫无用处,一枝柳条却惹尽离愁。

世人向来只爱赏花,杨柳何曾独占春光?多伫立客亭门外,为往来行人拂去尘埃。

强撑柔态似醉难醒,春风中别有一番情致。与公子王孙暂相伴,共你能得几时荣华?

无赖秋风骤然转寒,万条柳枝顷刻枯干。若问春讯何处寻,直向江头雪后看新柳。

折柳送别习俗 咏物诗托物言志传统 晚唐社会文人境遇 张绪人物典故 谢道韫咏絮事典 组诗的章法结构

  • 灞岸:长安灞水岸边,唐代折柳送别之地。
  • 金丝:比喻初春嫩柳的金黄色枝条。
  • 张绪:南朝齐人,风姿俊美,此处反衬柳树被摧折的命运。
  • 谢家庭:典出东晋谢道韫咏絮"未若柳絮因风起"。
  • 殢著春风:沉醉于春风中,"殢"读tì,意为缠绵。
  • 腊后:腊月过后,指初春时节。

此组诗需重点把握三点:

1. 物我关系:十首诗中柳的意象逐渐从客观物象转向主观投射,最终成为诗人人格的化身。

2. 结构设计:前六首侧重柳的形态与境遇,后四首转入命运思考,末首的"腊后看"既呼应首篇"腊雪消",又形成轮回式结构。

3. 时代印记:诗中"独自无根""傍他门户"等句,折射晚唐寒门士子依附权贵的生存困境,可与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对比阅读。

全诗十首构成完整咏柳组诗,艺术特色显著:

1. 意象多维:柳条既是送别载体("争忍攀将"),又是寒士象征("露压烟欺"),兼具柔美与坚韧双重特质。

2. 对比手法:桃李与无根柳、春荣与秋枯、张绪风流与现实摧折,强化命运反差。

3. 语言风格:"偷软入纤条"的拟人精妙,"万架金丝"的比喻新奇,末首"腊后看"的转折含蓄隽永。

4. 情感脉络:从春柳娇媚到秋柳凋零,暗合诗人从希望到失落的心理轨迹,最终以"腊后看"留下生命循环的哲思。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李山甫屡试不第,长期漂泊。诗中借咏柳抒写寒士不平:一方面以柳自喻其柔韧生命力,另一方面讽刺世态炎凉(如"阳和也世情")。组诗形式通过多角度咏柳,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古诗数量:88名句数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