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兄坤载

李咸用 〔唐朝〕

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

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

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

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强忍泪水不敢让它落下,担心兄长的情绪更加悲伤。

在这动乱的时代与你分别,亲人都流落在他乡。

话语已经说完但情意却没有尽头,路途漫长忧愁也更加深长。

怎能忍受回头望去的那一刻,夕阳的余晖沾满了衣裳。

1. 李咸用,晚唐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多抒发怀才不遇、乱世漂泊之感。

2. 从兄:古代亲属称谓,指堂兄,即父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长的。

3. 诗歌体裁: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4. 意象:诗中的“残照”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烘托凄凉、伤感的氛围。

  • 从兄:堂兄。
  • 忍泪:忍住泪水。
  • 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
  • 骨肉:指亲人。
  • 语尽意不尽:话语已经说完,但意思还没有表达完。
  • 那堪:怎能忍受。
  • 残照:夕阳的余晖。

《送从兄坤载》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作。在讲解时,首先要结合晚唐的乱世背景,让读者理解这种离别所承载的沉重情感。

从诗句来看,首联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堂兄之间深厚的感情,“忍泪不敢下”的动作,将那种想流泪又强忍着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颔联点明时代背景和亲人的处境,让我们明白在这样的乱世中,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是永别,所以这份不舍更加浓烈。

颈联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语尽意不尽”体现了情感的深厚绵长,“路长愁更长”则用路途的长度来比喻愁绪的悠长,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尾联的“残照满衣裳”,以景结情,夕阳的余晖本是自然景象,但在此处却充满了伤感,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将个人的离愁与时代的苦难相结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联“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通过描写自己强忍泪水的动作,以及担心兄长因此更加悲伤的心理,细腻地刻画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开篇便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颔联“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点出离别发生在乱世,且亲人都分散在他乡,将个人的离别之愁与时代的动荡结合起来,使愁绪更加深沉。

颈联“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写离别时话语已尽但情意未了,路途漫长,心中的忧愁也随之更加悠长,对仗工整,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

尾联“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以夕阳残照洒满衣裳的凄凉景象作结,营造出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离别后的孤寂与伤感,余味无穷。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与乱世背景巧妙融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李咸用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是诗人在乱世中送别堂兄坤载时所作,反映了在动荡时代背景下,亲人离别时的不舍与忧愁。

作者信息
李咸用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175名句数量: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