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作青云士,暮为玄夜人。
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
乘马惊新冢,书帷摆旧尘。
只应从此去,何处福生民。
朝作青云士,暮为玄夜人。
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
乘马惊新冢,书帷摆旧尘。
只应从此去,何处福生民。
早晨还是仕途得意的青云之士,傍晚就变成了永居黑夜的亡人。
人生就像风中的灯火,没有固定的命运轨迹;又像带露的薤草,生命短暂,转瞬即逝。
骑着马经过,惊讶地发现新筑起的坟墓;书房的帷幕上,已经落满了旧日的灰尘。
从此以后,你就这样离去了,世间何处还能有像你这样造福百姓的人呢?
1. 李咸用,晚唐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多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风格沉郁,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青云士,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仕途顺利、地位高尚的人,与“白衣”“布衣”等指代平民的词语相对。
3. 薤露,是古代的一种挽歌,相传为田横门人所作,后常用“薤露”来比喻生命短暂或哀悼死者,本诗中“露薤”即化用此意。
4. 五言律诗,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哭所知》是一首充满悲情的悼亡诗。开篇两句“朝作青云士,暮为玄夜人”,以时间上的巨大反差,直击人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猝不及防,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接下来的“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诗人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人生和死亡具象化。风中之灯,摇曳不定,象征着人生的命运多舛;带露的薤草,很快就会枯萎,暗示着生命的短暂易逝。这两句不仅是对友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普遍规律的思考。
然后诗人描写了所见之景,“乘马惊新冢,书帷摆旧尘”。“惊”字用得极为传神,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看到友人新坟时内心的震惊与悲痛;而书房中落满灰尘的景象,则让我们感受到友人离去后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通过具体的场景,将悲伤之情进一步渲染。
最后,“只应从此去,何处福生民”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诗人不仅仅是在哀悼友人的逝去,更在感叹友人的离去对百姓来说是一大损失,这既体现了友人可能生前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贤能之人,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尚品格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将对友人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完美融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在体会诗人悲痛之情的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全诗以悲痛的笔触悼念友人,情感真挚深沉。首联“朝作青云士,暮为玄夜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友人早晨还身处高位与傍晚便离世的巨大反差呈现出来,突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突然,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颔联“风灯无定度,露薤亦逡巡”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阐释人生。“风灯”飘摇不定,象征着命运的变幻莫测;“露薤”转瞬即逝,暗示生命的短暂,两句共同强化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颈联“乘马惊新冢,书帷摆旧尘”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来抒发情感。“惊新冢”写出了诗人见到友人新坟时的震惊与悲痛;“书帷摆旧尘”则勾勒出友人离去后书房的萧瑟景象,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尾联“只应从此去,何处福生民”由对友人的哀悼转向对其生前功绩的追忆,感叹友人的离去是百姓的损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也加深了悲痛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李咸用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哭所知》从诗题来看,是为悼念一位知心友人而作。这位友人可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或才华,却突然离世,令诗人悲痛不已。当时的晚唐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这种社会环境也使得人们更易感受到生死无常,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托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深切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