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
雨中寒树愁鸱立, 江上残阳瘦马嘶。
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
雨中寒树愁鸱立, 江上残阳瘦马嘶。
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邻居没有不是砍柴钓鱼的人,庄子的万物齐一理论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雨中的寒树旁,猫头鹰忧愁地站立着;江面上夕阳西下,瘦弱的马儿在嘶鸣。
说起和众多雇工一起筑墙劳作,就像吕尚和一群老人共同在磻溪垂钓一般。
鸟巢倾覆、鸟卵破碎才是真正值得惧怕的,暂且在这普通的梧桐树上,凤凰姑且栖息吧。
1. 作者李咸用,晚唐诗人,其作品风格多沉郁顿挫,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2. 庄子的“万物齐一”思想:出自《庄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等,都是相对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3. 吕尚(姜子牙)的典故:吕尚垂钓磻溪是中国古代著名典故,常用来比喻贤才等待明主赏识或隐居待机。
4. 古诗中常见意象:“梧桐”常与凤凰搭配,象征高洁、吉祥;“残阳”多营造萧瑟氛围,常与思乡、愁绪等情感相联系;“鸱”(猫头鹰)在古代多被视为不祥之鸟,常用来烘托阴森、愁苦的气氛。
5. 律诗知识: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寄题从兄坤载村居》是晚唐诗人李咸用写给堂兄坤载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堂兄村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景象,也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开篇从邻居都是樵夫钓者写起,自然引出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那种朴素的平等与和谐,这既是对村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认同。
接着的写景句,“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寒树、愁鸱、残阳、瘦马,这些意象的组合,不仅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也可能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动荡给人们带来的隐忧,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颈联运用吕尚在磻溪垂钓的典故,将堂兄与雇工一起劳作的场景赋予了特殊含义。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平凡的乡村劳作中,也可能蕴藏着像吕尚一样的贤才,体现了诗人不以职业高低论人,重视内在价值的观念。
最后一联“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覆巢破卵”的可怕景象,让我们联想到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而“凤凰暂栖普通梧桐”则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一处安身之所已足够,体现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又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和对现实的感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联“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描绘了村居周围都是乡野隐士,体现出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奠定了全诗宁静、超脱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平等、自然生活状态的欣赏。
颔联“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以写景入手,“雨中寒树”“江上残阳”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愁鸱立”“瘦马嘶”则增添了孤寂之感,情景交融,画面感极强,既写出了村居环境的清幽,也可能暗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愁绪。
颈联“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运用典故,将堂兄与雇工一起劳作的情景比作吕尚在磻溪垂钓,既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劳作场景,又赋予其不凡的意义,暗示即使身处平凡劳作之中,也可能有像吕尚一样的贤才,蕴含着诗人对隐逸生活中潜藏智慧与才能的肯定。
尾联“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以“覆巢破卵”的可怕与“凤凰暂栖普通梧桐”相对比,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中,能有一处安稳的栖息之所已属不易,既流露出对现实的担忧,也体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使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李咸用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从诗题“寄题从兄坤载村居”可知,这首诗是诗人为其堂兄坤载的乡村居所而作,通过描绘堂兄村居的环境和生活情景,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当时社会可能动荡不安,诗人或许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平静的乡村生活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有所感悟,借诗表达对这种生活的理解与认同,也可能暗含对现实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