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昨夜满潇湘,衰柳残蝉思客肠。
早是乱来无胜事, 更堪江上揖离觞。
澄潭跃鲤摇轻浪,落日飞凫趁远樯。
渔父不须探去意,一枝春褭月中央。
秋风昨夜满潇湘,衰柳残蝉思客肠。
早是乱来无胜事, 更堪江上揖离觞。
澄潭跃鲤摇轻浪,落日飞凫趁远樯。
渔父不须探去意,一枝春褭月中央。
昨夜秋风遍布潇湘大地,衰败的柳树和残存的蝉鸣牵动着游子的愁肠。
早已是战乱不已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堪在江边举杯送别。
清澈的水潭里,鲤鱼跃动搅动起轻轻的波浪;夕阳下,野鸭飞翔追逐着远方的桅杆。
渔父不必探寻我离去的心意,自有一枝梅花在月光中轻轻摇曳于天地中央。
1. 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仕途机会,赴举是当时文人的重要经历。
2. 意象运用:诗中“秋风”“衰柳”“残蝉”等意象常用来营造凄凉氛围,表达离愁别绪;“跃鲤”“飞凫”有动态感,可衬托情感;“一枝春”代指梅花,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象征意象。
3. 律诗体裁:这首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景物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通过写景来烘托和表达离别之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送黄宾于赴举》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却又不失洒脱情怀的送别诗。开篇以秋日潇湘的萧瑟景象切入,迅速将读者带入伤感的氛围中,“思客肠”直接点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在交代时代背景“乱来无胜事”后,诗人强调了此时送别的艰难,让这份离别之情更具沉重感。颈联的景物描写看似明快,实则以乐景反衬哀情,水中的跃鲤、空中的飞凫,与江边送别的凄凉形成对比,更凸显了离别的伤感。
结尾处,诗人笔锋一转,以“一枝春褭月中央”作结,境界豁然开朗。这里的梅花不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也暗含了对友人赴举之路的美好期盼,即便身处乱世,依然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志向。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既抒发了真挚的送别之情,又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是一首兼具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全诗以秋景起兴,首联“秋风昨夜满潇湘,衰柳残蝉思客肠”,用“秋风”“衰柳”“残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日图景,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同时点出“思客肠”,直接抒发了离愁别绪。
颔联“早是乱来无胜事,更堪江上揖离觞”,将离别之情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战乱年代本就多艰,在此情境下的离别更令人难以承受,进一步加深了悲伤的情感。
颈联“澄潭跃鲤摇轻浪,落日飞凫趁远樯”,笔锋一转,描绘了水中跃鲤、空中飞凫的动态景象,以乐景衬哀情,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又反衬出离别的伤感,同时“远樯”也暗示了友人即将远行的船只。
尾联“渔父不须探去意,一枝春褭月中央”,意境悠远,诗人以“一枝春”(梅花)自喻或喻友人,表明虽处乱世,仍有高洁的志向与坚定的信念,不必向他人过多解释离去的心意,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洒脱,也暗含了对友人科举成功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咸用为送别友人黄宾于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而作。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学子多需赴京应试,送别赴举友人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常见题材。
从诗中“早是乱来无胜事”可知,当时可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这使得送别之情更添一层凄凉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秋日萧瑟之景,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以及对友人前路的关切与期许。